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越國滅吳100多年後,蘇州落到了伍子胥的仇敵楚國之手,這時又有一名賢相*申君,他繼伍子胥偉業,號召市民和駐兵再度挖河修橋,並將原來的三縱三橫完善成四縱五橫,造東西二倉,用來發展蘇州城市商業,使繁榮的城市更加昌盛。
秦漢三國時代,水城姑蘇未經戰亂,而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原地區卻戰事頻仍。蘇州人從那個時候就明白了一件事:悶聲大發財。
悶聲大發財,是蘇州得以繁榮昌盛數千年的一個經久不變的定律,也給周邊庶民和政府留下了又一筆精神財富及寶貴經驗;並將這一強地富民的經驗流傳至今,一直傳播到後來的上海等整個蘇南大地。 。。
第1章“蘇”是塗金的中國(3)
蘇州人的“悶聲大發財”留給我們的其實遠非是自身的強地富民的傳統美德,而且也給蘇州吸引和接納外埠人才提供了旁人所不及的大好機會。比如當年的三國時期,中原戰火紛飛,大批賢俊和富商逃至吳國,他們帶著成群的僮僕、滿箱金玉以及先進的農業技術來到蘇州落戶,使得本已富足的姑蘇平添了幾個臺階的昌盛和繁榮,使得姑蘇從根本上改變了司馬遷筆下的那種“飯稻羹魚,地曠人稀”的原始澤國的面貌。蘇州的富足與繁榮在三國孫權當皇帝時就顯現,那時的蘇州水上商業已非常了不得,商人們“浮船長江,賈作上下”,且在蘇州的下轄之地太倉設倉,水路可走崑山下海,其船運商貿可抵遼東、臺灣等地乃至柬埔寨等東南亞諸國,而那時的上海連灘頭都沒有,僅有幾艘漁船而已。
隋唐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為蘇州經濟與商業的騰飛插上了翅膀。此時的蘇州城已是“千斛為貨,萬斛為市”,堪稱華夏長江之東的第一大都會。
唐宋幾百年間,中國的經濟中心由中原轉移至江南,蘇州因而也自然地成為了江南最繁榮的經濟與商業中心和大都市,所謂“吳人老死不見兵革”,被人描繪成“人稠過揚府,坊鬧半長安”。當時的蘇州有十萬戶商家向皇帝納稅,城內的各種市場更是星羅棋佈,熱鬧非凡。
那時民間就流傳“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話,乃蘇州真實寫照。這一寫照像金子烙在城郭之上,從此一直使蘇州的臉面閃閃發光……
民間之言,通俗直白。而到了詩人與文客筆下,蘇州則是另一番描述。“蘇杭自昔稱名郡”,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詠懷》中的一句詩。宋代詩人范成大在《吳郡志》中記下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諺語,後來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
義大利著名探險旅遊家馬可·波羅是元代時到蘇州一遊的,他見蘇州“漂亮得驚人,商業和工藝十分繁榮興盛”和美輪美奐的“水域城郭”,不由發出此乃“東方威尼斯”的感嘆。其實,蘇州之美,遠比歐洲的威尼斯更加精彩和絢麗,因為它有幾千年的悠久文化與傳奇的歷史,又有一代代相傳的生機勃發強國富民之經濟內發力,而且蘇州給予人類的不僅是美景,更多的是這裡的優美文化與溫雅民俗,當然還有這塊獨特土地上勃發的對未來的信心與永遠的希望氣息。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八個字現在被大家所熟知,似乎已成了一句口頭禪,但在杭州,可能有人卻不太願意說這樣的話,原因是杭州人認為自己是省府城市,蘇州是個地級小市,將“蘇”字放在前面,杭州人有些不情願。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話是老祖宗傳下的,想改變真不容易。
蘇州在杭州之前、之上,並非僅僅是古人圖個念起來朗朗上口,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蘇州客觀上也一直是江南屈指可數的大都市和區域重鎮,這一事實無可爭議。
越過元代,明清時代的蘇州跨入了最為燦爛的一個大發展時期,其商業的繁榮程度和全地區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