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1/3頁)
[英]安東尼·伯克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跟《萊登庭神秘事件》屬於一個族譜的,還有ec&iddot;本特利(edund clerihew bentley)的《特倫特最後一案》(trent&l;s last case,1913)、a&iddot;a&iddot;米爾恩(alan alexander ilne)的《紅屋之謎》(the red hoe ystery&iddot;1922)、羅納德&iddot;a&iddot;諾克斯(ronald a&iddot;knox)的《陸橋謀殺案》(the viaduct urder,1925)等一系列作品。伯克萊說,他是&ldo;以從前就認識的某個沒有禮貌的男人為原型&rdo;,塑造了羅傑&iddot;謝林漢姆這一作為&ldo;名偵探的對立面&rdo;的人物形象的。實際上,像羅傑&iddot;謝林漢姆這樣&ldo;反名偵探&rdo;的&ldo;迷糊偵探&rdo;形象,在當時是很少見的。《活躍的詹妮》(]upg]enny,1933)的美國版《史翠頓女士之死》(dead rs stratton)的開頭部分,有一篇題為《有關羅傑&iddot;謝林漢姆》的短文。根據這篇文章,羅傑&iddot;謝林漢姆的造型除了比伯克萊大兩歲以外,簡直跟他本人相同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作為一個醫生的兒子出世,作為一個暢銷書作家謀生,在犯罪學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對自己的才能感到驕傲而疏遠別人……都跟
安東尼?伯克萊相同。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善於根據人物性格展開推理,雖然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正確,但只要有犯罪學、有研究人的機會、有爽口的啤酒,這個名叫羅傑&iddot;謝林漢姆的男人就自覺是一個幸福的男人,作家伯克萊興許也是如此吧。
可能在《萊登庭神秘事件》問世的時候,作者就有了讓羅傑&iddot;謝林漢姆再次登場的想法。但是,在之後的那部最終未能發表的作品《一個業餘的女冒險家》(an aateur&r;s adventuress)裡,目擊了殺人現場的主角克拉斯&iddot;格魯,則是一個被暴力團夥糾纏的人。這部作品跟此前的《萊登庭神秘事件》的旨趣完全不同,是一部浪漫驚險小說,被認為模仿了阿加莎&iddot;克里斯蒂的《暗藏殺機》(the secret adversary,1922)和《褐衣男子》(the an the brown suit,1924)。但是,由於人們對《萊登庭神秘事件》的評價愈來愈高,羅傑?謝林漢姆又來了。
安東尼?伯克萊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維奇福德毒殺案》(the wychford pog case,1926)表現了他對實際發生的犯罪事件的深切關心。小說是根據1889年發生的梅布利克事件寫成的。佛羅倫絲&iddot;梅布利剋夫人被認為用砒霜毒死了丈夫,被判絞刑,後緩期執行。至於她到底是不是兇手則一直眾說紛紜。這部作品是作為女作家e&iddot;&iddot;德拉菲爾德(delafield)的專題評論&ldo;副產品&rdo;發表的,不過這次也沒有使用伯克萊這個名字,只說明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萊登庭神秘事件》的作者。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出版這部作品的出版社從此併入了對推理小說理解甚深的柯林斯公司,從而使這位推理作家有了在商業上成功的機會。
《維奇福德毒殺案》一書的副標題是&ldo;關於犯罪的一種考察&rdo;(an essay criology)。伯克萊在寫給e&iddot;&iddot;德拉菲爾德的獻辭裡說,比起物證來,本作更重視心理方面的因素,並且申明作者有志於創作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