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第1/3頁)
[美]埃德加·斯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在它方圓數百英里之內都是半牧區,人民住在窯洞裡,完全同幾千年以前他們的祖先一模一樣,許多農民仍留著辮子,盤在頭上,馬、驢、駱駝是最新式的交通工具。這裡用菜油點燈,蠟燭是奢侈品,電燈聞所未聞,外國人象愛斯基摩人在非洲一樣罕見。
在這個中世紀的世界裡,突然看到了蘇區的工廠,看到了機器在運轉,看到了一批工人在忙碌地生產紅色中國的商品和農具,確實使人感到意想不到。
我知道在江西的時候,儘管由於缺乏海港和敵人封鎖造成的障礙,切斷了共產黨同現代化大工業基地的聯絡,他們還是建立了好些繁榮的工業。例如,他們所經營的鎢礦是中國最豐富的,每年生產一百多萬磅這種珍貴的礦物,秘密地賣給陳濟棠將軍在廣東的鎢壟斷企業。在吉安的中央蘇區印刷廠有八百名工人,印刷許多書籍、雜誌,還有一家&ldo;全國性&rdo;報紙‐‐《紅色中華》。
在江西還有紡紗廠、織布廠、機器車間。這些小型工業生產足夠的工業製成品可供簡單的需要。共產黨自稱一九三三年&ldo;對外出口貿易&rdo;超過一千二百萬元,其中大部分是透過南方敢於冒險的商人進行的,他們闖破國民黨封鎖大獲其利。但是大部分製造業是手工藝和家庭工業,產品透過生產合作社出售。
據毛澤東說,到一九三三年九月,江西蘇區共有一千四百二十三個&ldo;產銷&rdo;合作社,都是為人民所有,由人民管理的1。國聯調查人員的報告使人懷疑,共產黨搞這種集體企業是成功的,哪怕是在他們為了生存仍在打仗的時候。國民黨事實上在南方有些地方模仿共產黨的辦法,但至今為止所取得的結果證明,要在純粹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下經營這種合作社極為困難,即使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西北,我並沒有想到會有什麼工業。共產黨在這裡遇到的困難要比在南方大得多,因為在成立蘇維埃之前,甚至連一個小規模的機器工業都幾乎完全不存在。在整個西北,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綏遠,這些面積總和幾乎與俄國除外的整個歐洲相當的省份裡,機器工業總投資額肯定大大低於‐‐打個比方來說‐‐福特汽車公司某一大裝配線上的一個工廠。
西安和蘭州有少數幾家工廠,但這兩個地方主要依靠華東的大工業中心。只有從外界引進技術和機器,西北的龐大工業潛力才有可能得到大規模的發展。如果說這話適用於西北的這兩個大城市西安和蘭州,那麼共產黨所佔的地方是甘肅、陝西、寧夏一些更加落後的地方,他們所面對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封鎖切斷了蘇維埃政府的機器進口和技術人員的&ldo;進口&rdo;。但是關於後者,共產黨說目前他們的來源不絕。機器和原料是更嚴重的問題。為了弄幾臺車床、紡織機、發動機或者一點廢鐵,紅軍不惜作戰。在我訪問期間,他們所有的屬於機器專案的一切東西幾乎都是&ldo;繳獲&rdo;的!例如,在他們一九三六年遠徵山西時,他們繳獲了機器、工具、原料後就用騾子一路跨山越嶺運回陝西,到他們令人難以想像的窯洞工廠裡。
南方的紅軍到西北時激起一陣&ldo;工業繁榮&rdo;。他們帶來了(經過六千英里世界上最難透過的路線)許多車床、旋床、沖床、鑄模等。他們帶來了數十臺勝(勝)家fèng紉機,配備了他們的被服廠。他們從四川紅色礦井裡帶來了金銀。他們還帶來了製版機和輕型印刷機。怪不得紅軍尊重愛惜馬騾,特別是那些把重負從南方馱來的力壯的牲口!
在我訪問紅色中國的時候,蘇區工業都是手工業,有保安和河連灣(甘肅)的織布廠、被服廠、製鞋廠、造紙廠,定邊(在長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