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瓜的阿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安平元年。
文武帝趙衡登基之後,邊境戰事頻發,天盛朝堂不穩。
北厥、寶丹、車骨國蠢蠢欲動,肆意騷擾天盛邊境,導致邊境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文武帝穩定朝堂後決心派兵出征平定亂世,但朝中重將不多,只得求援他人。他去信給一位江湖故友九儒劍薛知禮,請來相助征伐北厥賊寇,一起平亂世。
薛知禮年輕時曾對文武帝許諾,君若有需,隨時隨地可喚他。此次文武帝給他傳信,便是希望薛知禮能幫他一起出徵北厥,平定亂世。
薛知禮在松風門與當時掌門杜阜衡喝酒下棋,同在此地的還有松風門蕭慶雲、唐門唐逸,凌煙閣凌玄。這三人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恰巧在松風門遊玩,便一直在旁觀棋。
一言九鼎,儒雅隨和。這是薛知禮給自己手中九儒劍取名的原因。但他說這次幫文武帝,並非履約,而是為了黎民百姓。
收到信後他愁眉一展,紙筆一擺,便立即給文武帝回信,信中寫道: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天盛興亡之際,遇吾有三尺長劍。吾願護國護城,斬盡竊國賊;一身武力,自當保家衛民,諸盡宵小,踏破北厥土。與君期不算此,國有難,為國之民,必保之。”
丈夫開口即見膽,在旁觀棋的三人,看見這一片碧血丹心的回信後,心中赤子之心被燃起。
蕭慶雲說道:“投死為國,以義滅身,我願隨您一起去踏破北厥土,護家衛國!”
那唐逸也附和道:“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薛前輩這一番話語,如醍醐灌頂,我必定前行!”
凌玄站在旁邊一言不發,只是將手中青雲劍亮出,一股厲風而起,表明了他心中之意。
三人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當即整理行裝,辭別親人。一起隨薛知禮,去當了救民濟世的巾幗英雄。
文武帝當時兵分三路,自己御駕親征去打最難的北厥,其他兩軍分別去打車骨、寶丹等不足為懼的小國。
九儒劍薛知禮、松風門蕭慶雲、唐門唐逸,凌煙閣凌玄,四位江湖俠士相助文武帝出征天盛北邊的北厥。沈翰、歐陽沛、劉震虎出征天盛東北邊的車骨國。白雲舟、卓鷹天出征天盛西邊的寶丹國。
松風門蕭慶雲手執銀雪槍,一招游龍入海,直取北厥巴爾思首級,一戰成名。經此一役周邊三國見識到了天盛的威力,嚇得連退幾城再無來犯!
文武帝十分喜愛蕭慶雲,覺得他武力高強領兵有方,便強留他在天都,想要封其為忠武將軍。薛知禮、唐逸、凌玄等人戰事之後辭別文武帝,紛紛離開了天都。
可蕭慶雲來自江湖門派,自古江湖不涉朝,朝中百官多人不滿。甚至有人當堂反駁文武帝,說其並未武舉入朝,並未帶兵領獎,無世襲罔替無法任忠武將軍之位。
洵王辯口利辭,朝堂之上眾人不敢多言。蕭慶雲最終坐上忠武將軍之位,統領忠武軍。文武帝又封劉震虎為勇武大將軍,統領勇武軍。封白雲舟為禁軍首領兼鎮國大將軍,統領全軍,持虎符。
三軍鎮國,威懾萬里。
文武帝在世之時,天盛萬國來拜,創安平盛世年。豐年人樂業,國泰民安歲無憂。這樣一直保持了近十年的繁華盛景,安居樂業。
直到安平十三年,那場圍獵刺殺發生。
安平十三年秋,文武帝在逐鹿圍場舉辦秋獮大典,當時趙錦樓和蕭昕並未前去。
一同前去的有已經被封為太子的洵王、二皇子趙鈺泓、三皇子趙鈺瑾等數位皇子,還有數名大臣。其中負責巡查的,是忠武將軍蕭慶雲和沈翰兩位將軍。
文武帝當時正在營帳之中休息,聽到有人來報說有北厥刺客行刺,而且被刺殺的是太子趙鈺洵。文武帝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