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病理究竟 (第2/2頁)
陰九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此臟腑熱症或在持續,甚至還在加重。”
“此是,病在腠理。”
“此時若不治療,爐火燒灼鍋中水,終至於水乾。外邪直入臟腑。此時寒症消失,熱症重新來臨。但此時的熱症是爐火之熱,而不是水汽之熱,所顯現出的熱症便會更加沉重。
“比如頭暈眼花、精神昏聵,無法控制的高燒、出血、面板或者臟腑內的膿瘡諸如此類。”
“此是,病在臟腑骨髓。”
此時若不治療,外邪強盛終至於爐火熄滅。人便陷入絕死彌留之際,熱症表象消失,體溫持續下降,終至於寂滅。
“此是,病之終。”
徐一真禁不住都要鼓掌了。從未有一刻,他覺得病勢走向這麼明明白白。
“我們只須知曉病勢發展到哪一步,便可以對症下藥,遏制病勢,治好疾病了!”徐一真狠狠揮了下手,極為振奮。
張長貴搖頭,並不樂觀:“此不過是簡單說說,實際遠比這複雜。
“藥分寒熱,邪也分寒熱。寒邪熱邪症狀各有不同,更有可能勾動人體之毒,若寒熱之毒合併寒熱之邪,辯證就更加複雜了。”
徐一真想了想,問:“為何我們非要辯證?為何不能只治症?以症施藥,應該會方便快捷許多。”
辯證的“證”,在現代更類似於西醫的思維,把幾個症狀合在一起,起一個名字,例如陰虛火熱證、氣虛溼熱證諸如此類的。跟西醫的啥啥啥綜合症差不多的意思。
然後按照“證”開藥方。每個“證”的藥方就那幾個,“證”確定了,藥方自然也確定了。按方抓藥,也能治得了病,吃不死人。
但最早時方派的辯證,要比這要難得多。須得先確認症狀,而後按照症狀去倒推藏象五行陰陽生克,同時考慮氣候、節氣、地理,不同因素交叉佐證,才能確診,而後才能開藥。
所開的藥也須一一對應這些因素,兼顧君臣佐使。之後還須時刻關注病情變化,再加以增減。
後世總有經方、時方之爭。但無論經方時方都有可取之處,能依仗成名醫的也少有偷樑換柱、坑蒙拐騙之徒。
若是民間郎中,這套程式定然會有消減。畢竟這通下來,看一個病人絲毫不比針醫輕鬆,甚至還要更累。
這也就難怪到後世,以證開藥這麼大行其道了,方便、快捷,關鍵又不是不能治病。至於說治病沒那麼快,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副作用了。
張長貴作為正統太醫,自然遵循著這套程式。畢竟他看的不是皇親國戚,就是國公官員,要的就是膽大心細,謹慎小心。
但這套放在治療瘟疫上,就顯得不合時宜。
我這看完一個病人,怕是瘟疫都得擴充套件到十個人百個人身上了。
“為何不能治症?”徐一真這話點醒了他。
張長貴知自己陷入了知見障,慣性思維中。畢竟現在是治療瘟疫,可不是宮中治病,須得更加靈活才行。
“兩位大人,碼頭到了。”外面傳來六爺聲音:“情況有些不對。”
徐、張兩人聽聞,掀開車簾往外看去,見馬車已經出了外郭的觀音門,正在江邊。
洪武年間江邊的碼頭遠沒有明中後期的繁華,但絕不該像現在這樣的冷清。何止是冷清,簡直是死寂了。
碼頭上一個人也沒有。船隻整齊碼放在岸邊,並不行走於南北兩岸。
“船伕住在哪裡,我們去問問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