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知道,這一擲勝負的賭注,不再是制錢和銀兩,而是家國性命!
趙匡胤儘管採取了北防南進的策略,但在輕取荊湘之後,他還是忍不住揮師北上。
北方,充滿了誘惑!
他瞄準的是依附契丹的小國北漢。北漢和宋朝有扯不斷的恩恩怨怨,當初郭威建立後周取代後漢的時候,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時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他據守晉陽樹起了皇帝的旗號,歷史上稱為&ldo;北漢&rdo;,但宋朝時是稱其為&ldo;東漢&rdo;的(和劉秀建立的那個東漢是兩碼事)。
劉崇當上了皇帝,可偏安一隅,實力根本無法和郭威的後周對抗,只好去依附遼國,向遼自稱&ldo;侄皇帝&rdo;,以遼世宗為&ldo;叔天授皇帝&rdo;。後來郭威去世,柴榮繼位,劉崇聯合遼伐喪,結果被打得狼狽而逃,回去後憋氣又窩火,沒過半年就死了,他的兒子劉鈞繼位。
北漢這第二個皇帝更無能,認遼穆宗為父,步石敬瑭的後塵當了&ldo;兒皇帝&rdo;,憑藉著易守難攻的地勢和遼國的庇護,在夾縫裡生存了下來。但他還是念念不忘恢復舊日的疆域,在李筠反叛宋朝的時候,不失時機地插上一腳,結果什麼也沒有撈到,還把自己的宰相衛融賠了進去,被宋軍生擒。
後來趙匡胤確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北漢過了兩年安生日子,但趙匡胤一直惦記著北方,乾德元年(963)吞併荊湘以後,對北漢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安國軍節度使王全斌、昭義節度使李繼勛以及郭進、曹彬等都出現在這次戰役裡。宋軍雖摧軍破城,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在遼軍的救援下只好南撤,北漢渡過了第一次難關。
這次試探進攻後,趙匡胤覺得和遼國硬碰還是力有不逮,就把兵力轉向了後蜀,王全斌、曹彬等一干大將也調到了巴山蜀水,宋與北漢的邊境又沉寂下來。
歷史就像流水,絕不會停頓下來,在遇到阻力的時候,只不過捲起個漩渦,歷史就是在大大小小的漩渦裡前行。
開寶元年(968)又出現了一個漩渦。當年七月,北漢的皇帝劉鈞去世,養子劉繼恩繼承了皇位。皇權交接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動盪,趙匡胤也效法劉崇準備對北漢&ldo;伐喪&rdo;。
北漢此時還真就出現了動盪。劉繼恩即位以後,宰相郭無為專權,劉繼恩很是惱火,但郭無為勢力在北漢已經盤根錯節,想輕易動搖也不現實,劉繼恩便採取了逐漸疏遠他的辦法,想一點一點削弱他的權力。郭無為也不是省油的燈,看明白了新任皇帝的心思,就搶先下手,指使人殺了剛即位兩個多月的劉繼恩,然後殺死刺客滅口,扶立劉崇的另一個養子劉繼元登基。
劉繼元剛剛坐穩屁股,宋朝的昭義節度使、同平章事、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李繼勛,率領著黨進、曹彬、何繼筠等一班如狼似虎的宋將,一路烽煙殺進北漢,直逼太原城下。
趙匡胤給北漢送去詔書,傳諭劉繼元投降,還給郭無為等也發去詔書,許諾給郭無為安國節度使的高位,郭無為動了心,不遺餘力地勸降劉繼元,可劉繼元死活不幹。憑藉堅城,劉繼元終於等到了遼國西南面都統、南院大王耶律撻烈的援兵,李繼勛怕腹背受敵,便領兵撤退。北漢暫時逃過一劫。
但更大的打擊很快就到來了,第二年二月,趙匡胤決定親徵北漢。這是自平滅二李之後,趙匡胤的第一次御駕親徵,可見他對先後出了石敬瑭、劉知遠等人物,又是契丹屢次入侵中原通道的河東的重視。
宋軍在團柏谷擊敗北漢名將劉繼業(就是楊業,楊家將的第一輩),再次進逼城下,設立四寨將太原團團圍住,劉繼元仍堅守城池,等待遼兵來援。
就在太原城攻防戰打得昏天黑地的時候,北漢宰相郭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