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各地的地方官都是中央&ldo;戴帽&rdo;下去的,由文官出任&ldo;知州&rdo;、&ldo;知縣&rdo;,&ldo;列郡各得自達於京師,以京官權知&rdo;。中央派遣的官員在所擔任的實際職務之前加上&ldo;判&rdo;、&ldo;知&rdo;、&ldo;權&rdo;、&ldo;提舉&rdo;、&ldo;提點&rdo;等等,這樣一來,就逐步形成了官與職、名與實,官、職、差遣分離的制度,這就涉及了宋朝的官制。
要說宋朝的官制,可是前所未有的混亂,本來漢唐以來有所謂&ldo;官&rdo;與&ldo;秩&rdo;的分別,官是管事的許可權,秩是確定級別和待遇的標準,兩者是互為表裡的,官升秩長,官降秩落,一目瞭然。可大宋就是會別出心裁,管事和級別待遇分開,成了&ldo;兩層皮&rdo;。
在宋朝,過去的那些什麼左右僕射、六部尚書、侍郎、各寺監卿監統統&ldo;作廢&rdo;,這些官都不再具備原來的職權,&ldo;官&rdo;只決定俸祿、贈官、敘封、恩蔭等待遇,被稱為正官、本官、寄祿官,&ldo;差遣&rdo;才是朝廷委派的具體職務和實際權力。如果沒有皇帝的特許,這些官員都不能管本官署的事,官員如果沒有朝廷委派的差遣,就只能領俸祿而無事可做了。
因此,某一官職並不代表具體職務,而職事高下又與俸祿無關,官擢品未必升,官貶階亦未必降;&ldo;差遣&rdo;被罷但官、職尚在,職落而待遇如故,這對官僚們來說可是天大的好事,就算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會拼命地保護朝廷姓趙。
可就這樣,趙匡胤還不放心,為了加強官僚們互相間的牽制,以防團結生變,他特別鼓勵彈劾和檢舉,僅監察機構,就設立兩個,一是&ldo;御史臺&rdo;,一是&ldo;諫院&rdo;,任務完全相同,一旦其中一個被權臣控制時,另一個能照樣發生功能。而且除了監察機構的官員,如御史和諫議大夫外,其他任何高階官員,同樣都可以隨時向皇帝提出意見,或隨時對宰相以下的官員進行抨擊。
這對於以寫文章為主要學問的文臣,真是一個發揮&ldo;才華&rdo;的好制度,他們可以毫無顧忌隨時隨地對任何進步改革和他們所不知道的事物,發出反對的言論。其實他們也並不在意自己的見解是否高明,也不在意是否能被採納,他們只是希望當個&ldo;反對派&rdo;,博個敢諫直言的好名聲,以後自然會官運亨通。
因此,在宋朝便會看到,為了一件事(無論大小)經常會引起激烈爭論,一個敢做事的人,身後往往跟著一群挑刺攻擊的人。挽救大宋危亡的幾次努力也被這些挑三揀四的傢伙弄得不了了之。
結果這個後遺症,把大宋弄得積重難返,趙匡胤處心積慮防止的內亂沒有出現,卻不得不亡於外患,這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的。
以&ldo;仁&rdo;為本的治國方略(1)
宋代是一個以仁厚治天下的時代。三百年的基業,從太祖趙匡胤開始,就始終把&ldo;仁&rdo;作為治國的方略。
趙匡胤的仁厚,最被人稱道的就是不濫殺,其實何止是不濫殺,他當真擔當得起&ldo;心胸寬廣,仁義無雙&rdo;,這一點歷史上所有的君王都無出其右者。
歷代王朝的更替,都免不了血腥的屠殺,前代皇族更是屠殺的重點。商周時代還給前朝留一個小封國,&ldo;不絕祭祀&rdo;,但到了南北朝以後,對前皇族斬盡殺絕已成慣例,可以說每一個&ldo;龍椅&rdo;都是從血海里撈出來的。
後周被取而代之,恭帝的命運卻好得出奇,趙匡胤不僅沒有把他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