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寇準力請趙恆過河:&ldo;如果陛下不去北城,就不會起到振奮軍心、威懾敵人的作用,親徵的意義也就不大了。&rdo;為了給趙恆打氣,寇準分析形勢說:&ldo;我軍精兵猛將都在北城,各路援軍也陸續到達,有了這些保證,不會有什麼危險。&rdo;
可趙恆還是不想去北城,高瓊也懇請他過河,大臣馮拯不高興了:寇準是宰相,勸勸皇帝也還罷了,你高瓊一介武夫,憑什麼也來插嘴?便沒好氣地訓了高瓊兩句。
他不高興,高瓊更不高興,他打心眼兒裡瞧不起這些就會說黑道黃,有功就爭、有過就推的傢伙,也沒好聲氣地說:&ldo;先生高官是靠文章得到的,今天國家危難,敵騎遍野,難道先生只會訓斥我高瓊無禮,就不能拿出獲得高官的本事,寫首詩把敵人趕走嗎?&rdo;說完,丟下瞠目結舌的馮大人不管,厲聲命令衛兵保護皇帝向北城進發。趙恆這個氣啊,但在這種時候也不能把高瓊怎麼樣,只好順勢下令&ldo;起駕&rdo;進了北城。
趙恆視察了軍營和城防,登上澶州的北城門樓,在城樓召見了李繼隆等眾將,賞賜給軍兵酒肉錢帛。宋軍看見城樓上飄起皇帝的黃龍旗,士氣頓時暴漲,數萬大軍踴躍歡呼,&ldo;萬歲&rdo;聲傳出數十里。
最高首長的檢閱,極大地提升了宋軍計程車氣。而遼軍那方,則因大將殞命,士氣低迷。雙方此時在軍力、士氣、後勤等方面的對比,宋朝已經佔據了優勢。
可趙恆還是害怕,回到南城後,派人去探聽留在北城指揮的寇準在幹什麼(遺傳了趙光義的小心眼兒),結果打探的人回來報告,說寇準和知制誥楊億每天都在高高興興地喝酒,一喝就是通宵達旦。趙恆這才放心:寇準不是瞎吹啊,還真是胸有成竹,看來必有破遼軍的計策。
趙恆至此才把提到嗓子眼兒的心放了下來。
其實寇準比誰都緊張,他這麼做就是為了在大兵壓境、吉凶莫測的時候安定軍心,特別是要穩住皇帝。
寇準這宰相當的,難啊。
從暗通款曲到明面的討價還價(1)
戰爭是政治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談判也是一種政治鬥爭的表現形式,談談打打的戰爭在歷史上並不罕見,這次宋遼戰爭走的正是這樣的路數。
最先提出和議的是遼國的蕭太后,早在大規模出兵之前,就透過前面說過的那位享受&ldo;烈士&rdo;待遇的王繼忠給宋朝的皇帝趙恆寫信,透露了要講和的意願,表示出&ldo;厭戰&rdo;的情緒。
這不免令人奇怪,一面是有著和平的願望,一面卻大規模地興兵,真是很矛盾的現象。
其實就蕭太后自己本人來講,她在治理國家期間大量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致力於內部的發展,確實不願意再開戰端,但剽掠成性的契丹貴族可不這麼想,他們獲得財富的捷徑就是發動戰爭。搶劫,在契丹貴族的眼裡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搶劫致富是他們傳統觀唸的一部分,已經深深融入到了骨頭裡。
契丹族此時還是崇尚武力和掠奪的群狼!
面對整個族群渴望戰爭的壓力,蕭太后無法去用強力壓制,她要敢那麼做的話,就是無形之中把自己擺在了全體契丹人的敵人的位置上了。以蕭太后這個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的精明,絕對不會去直接挑戰全體契丹人的利益,她選擇了逼迫宋朝和談,並在談判中最大限度榨取好處的做法。
在她的授意下,王繼忠給趙恆寫了蕭太后有意和好的那封信,要求宋朝派遣使者前往議和。他派了四名遼軍小校去見莫州部署石普,石普把王繼忠的密信上呈給了趙恆。
趙恆得信後和大臣商議,畢士安相信蕭太后確有和好之意,而趙恆卻不太相信會有這麼好的事,對畢士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