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第1/2頁)
張金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進士出身的在升遷上最受看重,幾乎可以一路綠燈地向上升。那個&ldo;龍飛榜&rdo;的狀元呂蒙正,七年後就位至執政,十二年就拜相,說是坐火箭上升一點兒也不誇張(看人家呂蒙正,大學畢業十二年就當上了國家總理)。
科舉及第在宋朝是最光榮的一件事,因此曾出現身有官職的人也去參加科舉殿試,當然科舉&ldo;鍍金&rdo;以後的好處不言而喻。
大量科舉取士的讀書人進入官僚體系,在很短的時間裡,宋朝上至中央下至郡縣,衙門裡坐著管事的都是讀書人。趙光義一朝,九個宰相都是文官,這標誌著文官政府的全面形成。
文官時代就這樣降臨了。
整個文官體系是精密的,不僅設有差遣院、三班院,專門負責任命差遣,使官、職、差遣制度化、規範化,還設有磨勘院負責官員的考察。趙光義將原屬樞密院負責內外奏章收受和頒發的通進、銀臺二司,合併為通進銀臺司,直接對皇帝負責。管理財政的三司,有許多事務也由趙光義直接裁處。就這樣,趙光義把文官政府的大權獨攬在自己的手裡。透過文官政府,他最終排除了武人執政,徹底消除了那種五代時期武人改朝換代的可能。
文官的尊崇導致了武將的貶值,再加上趙光義認為&ldo;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rdo;,有意地抬高文臣的地位,就連邊境州郡的長官也換去武將用文臣(趙匡胤時用的還是懂打仗的武將),後來高階軍職也以文臣充任,以文臣來管理武將。
至此,五代時呼風喚雨、專橫跋扈的武夫地位一落千丈。
然而,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是關上了一道門,又開啟了另一道門。自宋朝起,&ldo;好男不當兵&rdo;就廣為流傳,有國無防基本上是宋朝的寫照,大宋的滅亡,與其說是來自外敵,不如說是來自自己放棄了抵抗的所謂&ldo;崇文&rdo;。
這個轉變,使從黃帝擒殺兇悍的蚩尤,經大秦、強漢、盛唐流傳下來的血性也被閹割,尚武精神的缺失使中國人個個都成了任人屠殺的&ldo;謙謙君子&rdo;,最終演變成&ldo;東亞病夫&rdo;!
其實趙光義是個小心眼兒,對武將不放心,對文臣也不是那麼放心,他的統治時期,二十二年共有九任宰相,頻繁換相就是不讓其培養起自己的勢力,防止皇權旁落。
趙光義晚年蜀地李順起義造反,他委任參知政事趙昌言為川峽五十二州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讓他領兵去徵討。趙昌言路過鳳州,鳳州知州寇準就給趙光義上了個密奏,說:&ldo;趙昌言平素就有很高的名望,再加上沒有兒子留在京城,不能給他統率三軍的大權。&rdo;
本來這個疑心是一點兒根據都沒有,可趙光義居然&ldo;得疏大驚&rdo;,感慨道:&ldo;滿朝廷沒有一個忠臣,誰也沒給我提這個醒,幸虧還有個寇準為國家著想。&rdo;就這樣一句話,趙昌言不僅被收回了兵權,還被撤了副宰相,以工部侍郎的官職到鳳翔府當地方官去了。
趙昌言是太平興國三年的進士,是個&ldo;文思甚敏&rdo;的文臣,只因為沒有兒子留在京城當人質,就惹得別人起了疑心,可見當時宋朝上上下下對&ldo;武&rdo;都得了過敏症,誰要是沾上了&ldo;武&rdo;就沒好日子過。武將們也是滿腹的委屈,那個曾在幽州城下解說螃蟹的曹翰,還真有些歪才,一天在趙光義面前賦詩,說&ldo;曾因國難披金甲,恥為家貧賣寶刀&rdo;,大發牢騷。
發牢騷也沒有用,自第二次北伐失敗以後,趙光義已經沒有了尚武的勇氣,再也不想舞刀弄槍,而是每天讀書、寫字、下棋,過上了風雅的文士生活。要不就是組織人編書,宋朝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