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城濮之戰 (第2/3頁)
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決定出兵共同對抗楚國。
晉文公對先軫提出的計策極為贊同,立即付諸實施。楚國因未能攻克商丘,曹、衛之地又歸宋所有,楚成王勃然大怒,果斷拒絕了齊、秦兩國的調停提議。齊、秦兩國身為大國,對於楚國無視其顏面之舉頗為憤怒,於是改變中立立場,出兵支援晉國,由此形成了晉、齊、秦三國聯手對抗楚國的戰略格局,晉、楚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顛覆性轉變。
楚成王眼見晉軍連破曹、衛,又與齊、秦結盟,深知中原局勢對楚極其不利,同時也擔憂秦國會趁機襲擊楚國後方,於是主動命令楚軍撤退至申邑(位於今河南滎陽一帶),並指示令尹子玉撤回圍攻商丘的部隊,以避免與晉軍正面衝突。楚成王告誡子玉,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才登上晉國王位,經歷了無數艱險,是一位不容小覷的人物,行事需審時度勢,知難而退。但子玉驕矜自負,未採納楚成王的忠告,堅持要求與晉軍一決勝負,並請求楚成王增派兵力支援。楚成王雖內心糾結,既不願直接與晉國交戰,又寄希望於子玉能僥倖獲勝,最終還是批准了子玉的決戰請求,僅派遣了六百名王室親兵予以增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得到楚成王的增援和開戰許可後,子玉決心與晉軍決一雌雄。
為找到決戰的理由,子玉派出使者宛春與晉國協商,提出了所謂的“休戰”條件:晉國若允許曹、衛復國,楚軍則撤離宋國。這實際上是子玉精心策劃的一石三鳥之計,設想晉若同意休戰條件,則曹、衛、宋三國將感激楚國;若晉不同意,則三國將會怨恨晉國。無論結果如何,晉國試圖在中原爭霸、號令諸侯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先軫看穿了子玉的意圖,巧妙設計反擊,秘密與曹、衛兩國達成協議,以斷絕與楚國的關係為條件,答應恢復兩國獨立,同時扣押了楚國使者宛春,激怒子玉以求決戰。曹、衛兩國背叛楚國而投靠晉國,使者又被晉國扣押,子玉的傲慢與自負被徹底激起,倚仗楚、陳、蔡三國聯軍的強大兵力,趾高氣昂地率軍直逼陶丘,一心尋求與晉軍決戰的機會。
當年晉文公流亡楚國時,曾許諾楚成王,若晉楚兩國在中原相遇交戰,晉軍將主動退避三舍以報答楚國的恩情。現今,晉楚兩軍果然狹路相逢,晉文公堅守信義,下令晉軍從曹都陶丘後撤三舍,在城濮(今山東範縣南)安營紮寨。齊、秦、宋等國軍隊隨後也相繼抵達城濮,與晉軍會合。晉軍退避三舍,表面看來是對楚成王的感恩回報,實則是為了避開楚軍鋒芒,誘敵深入,同時集結齊、秦等盟軍,擇機後發制人,一舉擊敗楚軍。
晉軍主動撤退,楚軍內部出現疑慮,有人主張暫停追擊,保持觀望態勢。然而,獨斷專行的子玉認定晉軍是膽怯退縮,視此為追擊晉軍、奪回曹、衛的最佳時機,遂率軍急切追趕,直至城濮。
公元前632年四月,晉楚兩軍在城濮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車對決。子玉將楚軍分為中、左、右三軍:楚軍精銳作為中軍,由子玉親自指揮;陳、蔡軍歸屬右軍,由楚將子西統率;鄭、許軍歸屬左軍,由子上統率。
晉軍同樣部署為三軍:先軫擔任元帥,統領中軍;狐毛領軍上軍,郤溱、狐偃為副將;欒枝領軍下軍,胥臣為副將。
晉軍透過對楚軍實力的分析,發現楚中軍實力最強,左右兩翼相對較弱,且子玉過於自信,對晉軍實際情況瞭解不足,因此決定針對楚軍弱點,首先攻擊其左右兩翼,然後再集中力量衝擊中軍。
晉軍統帥先軫下令,首先擊破楚軍較為薄弱的右翼,即陳、蔡兩國軍隊。晉國下軍副將胥臣領命應戰,陳、蔡軍隊戰馬眾多,攻勢凌厲。胥臣機智地令麾下戰馬披上虎皮衝向敵陣,陳、蔡軍隊誤以為真有猛虎襲來,恐慌之下紛紛潰散,楚軍右翼瞬間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