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放下了武器。假使你們‐‐共產黨的同志們‐‐能夠早聽到我這裡寫的一切,那我想早就應當開除我的黨籍。------而且,因為&l;歷史的偶然&r;,這並不是一個普通黨員,而是曾經當過政治局委員的‐‐這樣的人,如何還不要開除呢?&rdo;&ldo;永別了,親愛的同志們!‐‐這是我最後叫你們&l;同志&r;的一次。我是不配再叫你們&l;同志&r;的了。告訴你們:我實質上離開你們的隊伍好久了。&rdo;&ldo;永別了,親愛的朋友們!七八年來,我早已感覺到萬分的厭倦。這種疲乏的感覺,有時候,例如一九三&oicron;年初或是一九三四年八九月間,簡直厲害到無可形容,無可忍受的地步。我當時覺著,不管宇宙的毀滅不毀滅,不管革命還是反革命等等,我只要休息,休息,休息!好了,現在已經有了&l;永久休息&r;的機會。&rdo;------半個多世紀以後,接續著瞿秋白的這種&ldo;感受型反思&rdo;的,是韋君宜。韋君宜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1935年積極投身&ldo;一二&iddot;九&rdo;運動,1936年加入中共,抗戰爆發後奔赴延安。1949年後,也可算是中共高階幹部。1994年,韋君宜出版了自傳體小說《露沙的路》,對於延安時期&ldo;搶救運動&rdo;的殘酷無情和荒謬絕倫有深刻的揭示,對知識分子與&ldo;革命&rdo;之間的關係有十分耐人尋味的表現。1998年,韋君宜出版了回憶錄性質的著作《思痛錄》,對延安時期的&ldo;搶救運動&rdo;和1949後的&ldo;反胡風運動&rdo;、&ldo;反右運動&rdo;、&ldo;大躍進&rdo;、&ldo;文化大革命&rdo;等&ldo;革命運動&rdo;有冷峻的反思。之所以說韋君宜的反思是瞿秋白式的,是因為韋君宜同瞿秋白相似,反思中的思維活動始終不離自己的經歷、感受,很少進入抽象的理論思辨。關於韋君宜的反思,已有許多人作過評說,尤其《思痛錄》出版後,在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2001年,大眾文藝出版社了《回應韋君宜》一書,其中收錄了數十篇對韋君宜的反思進行論說和闡發的文章。因此,我在這裡就不對韋君宜的反思多作贅語,只將韋君宜的反思與瞿秋白作些比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