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3/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49年,美國之音廣播電臺開始用波斯語向當地人廣播。在第一檔節目中,杜魯門總統就以“伊朗與美國之間歷史性的友誼紐帶”為題發表了評論,並承諾幫助伊朗人建立一個沒有壓迫的、“繁榮和平的世界”。隨著一年後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開始向伊朗提供更多的直接援助。國務院的一份簡報指出,趁伊朗經濟衰退“還沒有到糟糕的地步”,應該立即給予強有力的援助,否則該國將有“經濟徹底崩潰並很快加入蘇聯陣營”的危險。杜魯門本人也完全同意,他說:“如果我們置之不理,蘇聯將進入伊朗,然後掌管整個中東。”
廣播節目的內容開始越來越尖銳,伊朗人被告知:“自由國家必須團結一致”“美國的安全與其他國家的安全息息相關”,“自由世界的力量”正不斷加強。此外還有一些強調蘇聯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的報道:“共產黨頭目的目標是在全世界壓制人類的自由。”甚至還宣稱:“蘇聯教師把家安在廢棄的、不能再運牲口的貨車車廂裡”,缺少取暖和基本的醫療設施,以及清潔的用水。
援助資金開始大量湧入伊朗,在三年裡差不多翻了5倍,從1950年的1180萬美元增加到1953年的5250萬美元。援助的目標是促進伊朗的經濟發展,穩定伊朗的政治文化並奠定其改革的基礎,同時也為伊朗的自我防衛提供軍事和技術支援。這是美國在中東打造附屬國的開端。
美國人之所以願意做這些事情,部分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英國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扶植這些中東政權,部分是因為需要對蘇聯的擴張作出反應。然而,這些都不是美國密切關注伊朗的主要理由。例如,1943年在德黑蘭舉行的同盟國重要會議上,無論是溫斯頓?丘吉爾還是羅斯福總統,都覺得與國王見面是件麻煩事。換句話說,這二位都不願意為此浪費時間。同樣地,在第二年,因為其重要性有限,美國將沙烏地阿拉伯拒之門外。“那裡對我們來說有點兒遠。”羅斯福輕易地回絕了該國的經濟援助請求。他還說,沙特最好還是去求助於英國,而不是美國。但在戰爭結束後,事情完全不一樣了。“對於美國外交事務來說”,沙烏地阿拉伯一個國家就“比其他任何小國都重要”——原因就在於石油。
有一位叫作埃弗瑞特?李?戴高禮(Everette Lee DeGolyer)的勇敢的石油商人,他曾在俄克拉何馬州學習了地質學,然後在美國石油業中賺到了第一桶金。戰爭期間,他來到中東對該地區現有的油田進行評估,對該地區的長期資源潛力和重要性提出意見,同時將其與墨西哥灣、委內瑞拉和美國本土的資源進行比較。儘管是保守估計而且附有說明,他的報告仍然令人震驚:“世界石油生產的中心正在從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地區向中東和波斯灣地區轉移,而且這一轉移將會一直持續,直到後者完全超越前者。”和他同行的一些人發回給國務院的報告更為坦率:“這一地區的石油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得到的最大饋贈。”
英國人也知道這一點,他們非常嫉妒在中東地區前景光明的美國。一位舉足輕重的實業家告訴丘吉爾:美國人應該被告知離開中東,並且尊重英國業已取得的有利地位,“石油是我們在戰後保留下來的最大的財富。我們應該拒絕同美國人分享我們這些剩下的資產”。英國駐華盛頓大使哈利法克斯勳爵(Lord Halifax)同樣言辭強烈,他對試圖迴避他的美國國務院官員感到非常生氣。英國政策制訂者們對未來感到擔憂:“美國意圖奪取我們在中東的石油資產。”連首相本人都直接介入,他在給羅斯福總統的電報中說道:“我對協商的進展表示擔心。您知道,我只希望這不會影響貴我兩國之間的公平。”
於是,英國和美國就如何瓜分這一世界上的重要地區取得了共識。哈利法克斯與羅斯福總統的會談解決了這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