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鏖戰白江口
歷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因朝鮮半島古國百濟與新羅之爭而起,主戰場在白江口——熊津江(今韓國錦江)入海處。這一段看似波瀾不驚的江水,親歷了中日之間的首次大對撞,也曾見證了朝鮮半島千百年來的命運。
時間:
公元663年(中國唐高宗龍朔三年,日本天智天皇二年)
戰爭發生地:
朝鮮古國百濟境內,主戰場位於白江口附近水域
牽涉國家及區域:
中國(大唐王朝);日本(大和朝廷);百濟、新羅(皆為朝鮮古國);高句麗(中國東北割據政權)
一 中國“第二帝國時代”(1)
如果把秦、漢視為中華民族的“第一帝國時代”,那麼隋、唐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帝國時代”。
同秦朝的存在對於第一帝國的意義類似,短命的隋朝為締造第二帝國進行了初步而必要的整合工作。
天下初定,唐朝第二任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有著寬容的政治態度和任人唯賢的遠見卓識,他即位後,對內不再採用高壓政策,為這個無比光輝的王朝奠定了堅若磐石的根基。當然,一個如此燦爛的王朝得以鑄就,僅靠對內政策上的開明還遠遠不夠,在對外戰略方面,太宗皇帝既能做到忍辱負重,更能做到當斷則斷,在暫時無力抵禦外族侵略、無法有效管理邊陲的情況下,他可以隱忍,但卻從未放棄過遠大抱負。
唐太宗即位僅僅十二天,帝國安全就面臨重大威脅——*厥以十萬大軍組成大規模突襲兵團,由頡利可汗親自率領,馳臨大唐王朝首都長安城下,飲馬渭水。太宗皇帝以為國恥。
然而僅僅經過三年,唐朝就進行了完全的戰略報復,唐軍深入突厥腹地,窮追猛打,於公元630年追擊*厥至陰山以北,直至俘虜頡利可汗,*厥宣告覆亡。自此,大量突厥人開始自動內附,突厥血統從此成為中華民族滾燙血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鼎盛時期,唐朝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達一百多人,幾乎佔到五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一半。
《尚書》曰:有容乃大。
強大將帶來強烈的歷史黑洞效應,盛名之下,無遠弗屆。
公元630年,東北地區和西域的部族政權紛紛要求內屬大唐王朝,邊疆各族的首領來到長安,尊奉唐太宗為共同首領——是為“天可汗”。
同年,倭人(初唐之前日本人亦以倭自稱,公元670年前後才正式對外採用“日本”國名)向唐朝這個大陸新政權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之前,他們共派出遣隋使三次。
公元7世紀初的日本各地豪強鬥爭不斷,國家政局相當混亂,掌握倭國政治實權的聖德太子決意透過吸收中國大陸意識形態和物質文明進行全面改革。
十年之後,唐軍征服位於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國王為漢人),設定安西都護府,將“西域”再次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直屬領地。
一名突厥籍將領在這次戰爭中功勳卓著,其名為阿史那?社爾,原系突厥王子,後被唐太宗封為大唐畢國公。畢國公入則為近臣,出則為戰將,不避艱險,征戰四方,先後參與征討高句麗、西突厥等重大國家戰爭,尤其為再次打通“絲綢之路”做出了卓越貢獻,使得中國文明的影響透過和平渠道再次輻射到中亞乃至印度、歐洲。
唐太宗在處理高昌善後事務時,沒有接納他的重要智庫、重臣魏徵的意見。魏徵認為該地並不出產重要戰略物資,並且經營該地耗費錢物,可以容許它的半獨立性,設為屬國即可。唐太宗之所以拒絕,不僅有堅實的歷史性依據,而且是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可對西突厥實施必要的武力震懾,同時可以此為中轉站,透過貿易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打通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