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雲流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能見到極少數的農人在其間勞作,入口不遠,左側的小徑上停靠了很多外形很萌的小型農機具,想來自動化程度也不弱。
“這一層有多大面積?”我問老五。
“包括粗加工車間、倉庫還有養殖場,四塊區域一共二十公頃多一點。”
“這麼大?”我很驚訝,至少比我剛看到整個第二層的區域大一倍都不止,感覺非常了不起,也難以想象。
這樣大面積的平鋪農場是如何做到支撐穩固的?雖然支撐立柱都很巨大,但滿眼望去,並沒有幾根,可惜我對建築學一竅不通,總感覺匪夷所思。
至此,我對地下城和避難所有了新的認識,至少看到了稱得上科學和現代化元素的東西。
但腦子裡同樣疑雲頗多,這個小小的西格小鎮,簡直就像割裂的袖珍社會,很多地方非常原始,但也有相對先進的東西,比如眼前的第五層農莊。
到了第六層,雖然不如第五層驚豔,但滿眼的苗圃連成片,還有了各式各樣培育箱,總算讓我找到了一點點能夠印證曾經課本的知識的地方。
很多瓜果蔬菜的生長結果不需要土壤,都在培育箱中完成,這些技術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地球上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但難點在育種,還有物種迭代的基因手段上,做到無公害和仿自然進化絕非那麼容易的。
這兩層農莊又讓我腦海裡已經暗淡的希望之火再度重燃,母星地球經過了長達四十多年的苦難,文明與科技陷入停滯,甚至倒退都可以理解,可也有很多重要的東西保留下來,更顯珍貴。
“咱們東格現在有多少人口?”我忍不住又問老五。
“差不多萬把人出點頭吧。”
“另外兩個區也是這樣的規模嘛?”
“都比我們少一點,五六千人左右。”
三個區加起來兩萬多人,與四十年前避難所的人口登記數字差不多,沒有大規模減少,也沒怎麼增長,這不科學。
而且兩層農莊加起來,直接用於作物生產的土地,保守估計至少在三十公頃左右,按三到四季熟,每個人每天消耗一到兩斤食物計算,生產供應的確非常緊張,但亦可勉強養活萬把人,不至於多數人都面帶菜色吧?
“我看大家的營養都不是很好。”
“你們來是趕上好時候了,前幾年我們的動力系統出了問題,只夠最基本的供電和水迴圈,有時候還不能保障,兩層農莊撂荒了一大半,當時死了很多人,要不然現在遠不止這個數。”
我悚然動容,沒有急著插話。
“重新恢復系統,育種耕種,花了整整兩年。”老五伸出兩根手指頭,以示強調,“今年終於算是有了收成。”
“哦。”我這才恍然,想問問動力系統出問題的緣故,究竟發生了什麼?但見老五的情緒頗有些激動,也就沒開口,畢竟當時餓死很多人的悽慘場景,任誰都不願意去回憶。
動力系統是每個地下城和庇護所的核心繫統,通常會設定在最底層,並被嚴加防護和看管。
四十年前的地球已經掌握了經濟實用的可控性核聚變反應堆技術,一個小型聚變反應堆,就能為一座中型城市不間斷提供五十到一百年的能源動力。
其後,更為小型的商用反應堆的誕生和推廣,掀起了一次新能源的全面大變革,也由此引發了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
可惜,這股浪潮被無情的扼殺在了成長階段,突如其來的小行星群撞擊地球,不僅是整個母星的災難,也讓人類的科技文明之火驟然暗淡。
而有幸躲避到火星基地的地球人卻繼承了這股技術浪潮下的很多瑰寶,我們之幸是建立在母星同胞的不幸之上的。
但是所有教科書或者教官都刻意闡述,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