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4/4頁)
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兒子也跟踵而至,他們一齊跪在床前,抑制不住內心的悲痛,大哭不已,吻他的手和嘴,尤其是一向最受維特喜愛的老大,一直吻著他的嘴唇不起來,直到維特斷了氣,人家才強行把這孩子拉開。中午十二點維特去世了。由於法官在場並作了部署,才避免大家蜂擁而至,造成混亂。夜裡將近十一點,法官吩咐把維特安葬在他自己選定的地方。老法官和他的兒子跟在遺體後面,為維特送葬,阿爾貝特沒能來,他正在為綠蒂的生命擔憂。維特的遺體由幾位工匠抬著,沒有祭司來為他送葬。(注:十八世紀末期,安葬死者通常都在晚間或深夜進行,棺材則由某個手工業行會的工匠來抬。在這一點上維特的下葬與一般習俗沒有什麼區別。所不同的是,維特安葬時沒有祭司參加,這在十八世紀是非常惹眼的。因為這一來就等於把維特打成了兇手和罪犯,而在當時神職人員是不給自殺者安葬的。自殺的人也很難在公墓裡得到一塊墓地,所以維特預先留下遺書,託S法官將他葬在“教堂墓地後面朝田野的一隅有兩棵菩提樹”的地方。這裡的文字是這樣表述的:“法官吩咐把維特安葬在他自己選定的地方。”十八世紀的讀者從這句簡短而含蓄的話中便可得知:沒有法官的照顧,一切都不可能按維特生前的願望進行。)
《維特》:狂飆突進運動的一顆碩果
韓耀成
1774年萊比錫秋季博覽會開幕時,《少年維特的煩惱》(以下簡稱《維特》)面世了,它像一塊巨石扔進當時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會,激起層層波瀾。一代人的心翻騰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裡燃起熾烈的熱情,整個德國都為這位才智橫溢、憤世嫉俗的小說主人公——維特的悲劇命運流著同情的淚水。一時間,身穿藍燕尾服、黃背心,腳蹬長統靴的“維特裝”成了當時青年男子的時尚,年輕女子則愛穿綠蒂的服式,尤其是她與維特初次見面時的服式: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繫著粉紅色的蝴蝶結。在許多花園裡,浪漫的人們為維特豎立了小紀念碑,攀緣植物盤繞在維特式的骨灰甕上,社會上甚至出現了維特式的自殺。許多人,尤其是婦女,對小說中美妙的愛情描寫大為讚歎,更多的人則滿懷希望地看到,陰霾即將被驅散,太陽就要升起。也有些人憂心忡忡,認為這種狂熱的激情將導致道德淪喪,因而怒不可遏,對《維特》大加撻伐,可是他們未能遏制維特的影響。“維特熱”席捲整個德國,並越過國界蔓延到歐洲,乃至遙遠的東方古國——中國。《維特》的作者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名字也家喻戶曉,奠定了他一生的殊榮,甚至在他寫出一生鉅著《浮士德》,成了文學領域裡“真正的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人們還稱他為《維特》的作者。
一、詩與真
書信體小說《維特》既是青年歌德所處的時代、社會的產兒,也是他青年時代生活的結晶。歌德善於把那些使他“喜歡或懊惱”或使他“心動的事情轉化為形象,轉化為詩”,從而糾正自己對外界事物的觀念,清算自己的過去,使內心得到寧靜。維特的命運同歌德的生活有許多相似之處,歌德把他的許多經歷化成了詩,但小說並不是作者的自傳,歌德曾聲稱,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巨篇自白中的片斷”。我們瞭解了這個“片斷”,瞭解了《維特》中融進的歌德自己的那些經歷,對於理解這部小說的構思、產生,認識作品的基本傾向和內涵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