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文學中看到了“美好的未來”。他說,“這個時代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是可恥的,但是,在德國文學方面卻是偉大的”,“這個時代的每一部傑作都滲透了反抗當時整個德國社會的叛逆精神”。恩格斯在文學中看到的“美好的未來”,主要表現在當時興起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作品中。1770年赫爾德與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會見標誌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開始,這個運動大體上於1785年結束。當時,在啟蒙運動薰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作家,對身心所受的壓迫深為不滿,但是政治上他們又無力改變醜惡的社會現狀,於是他們就只能透過文學作品去吶喊,以表達他們的心聲。這些年輕的市民階層的知識分子在英國作家揚格、理查遜、哥爾德斯密斯等以及在《莪相集》,特別是在莎士比亞作品和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的影響下,抨擊現存的社會秩序,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反動的教會思想體系,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他們崇尚自然,標舉天才,高揚民族意識;在美學上,他們拒絕古典主義壓抑“自由心靈”的藝術規範,要求擺脫理性主義的精神桎梏,主張揚棄帝王和貴族的題材,塑造市民階層及其知識分子的叛逆形象。歌德把狂飆精神概括為“要求獨立的精神”。狂飆突進運動帶有後來浪漫主義的一些特點,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前浪漫主義時期”。關於狂飆突進運動和啟蒙運動的關係,儘管學界意見不盡一致,但從狂飆突進運動所主張的和要揚棄的內容來看,可以說既是啟蒙運動的繼承和發展,又是對啟蒙運動的反撥。
狂飆突進運動的理論家和精神領袖是赫爾德,它在創作上的代表是歌德。早在60年代,赫爾德的《論現代文學片斷》(1767—1768)等一系列論著以及對於民間文學的發掘和研究,就為這場運動作了思想準備。歌德“向一個叛逆者表示哀悼和尊敬”的《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1773)、席勒“歌頌一個向封建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的青年”的《強盜》(1781)和“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陰謀與愛情》(1784)是這個運動的戲劇代表;詩歌方面,以青年歌德的抒情詩,尤其是以他的《普羅米修斯》(1774)為代表;而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則以濃郁的詩意和強烈的激情宣洩了維特的痛苦、憧憬和絕望,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建立合乎自然的社會秩序和平等的人際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而成為狂飆突進運動最豐碩的成果。小說體現著狂飆突進運動的一切思想和精神,以及藝術上的種種特點,是那個時代的產兒,所以恩格斯讚譽“歌德寫了《維特》,是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功績”。
三、維特:“反叛的受難者”
《維特》何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對此勃蘭兌斯作了深刻的論述:
《維特》是本什麼作品呢?下任何定義都不能確切說出這本富有想象力的傑作無限豐富的內容;但是我們可以簡要地說,這篇描寫熾熱而不幸的愛情的故事,其重要意義在於,它表現的不僅是一個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個時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階級的青年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為消遣而畫畫,職業是公使館的秘書。歌德不由自主地使這個青年具有他年輕時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賦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豐富卓越的才智。這就把維特變成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