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第1/3頁)
心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秦莊襄王繼位,任用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滅了東周,攻取了韓國的成皋、滎陽,建三川郡。次年,秦軍擊趙,伐韓,在上黨設太原郡。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徵。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設東郡,又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東方六國君主形同於秦的郡縣長官。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毒之亂,嬴政親自執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橫掃六國,史稱秦滅六國。秦於十七年(前230年)滅韓,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滅趙,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總述:戰國時代以秦的統一天下而最終落下了帷幕。後世史家一直在探討秦能統一六國的原因。除了那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外,或許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從此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統一王朝遠遠多於分裂時期。一切按照的安排進行著。
參考書目
1、《史記》,司馬遷, 西漢
2、《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1884-1957),華東師大出版社
3、大紀元和正見網上的相關文章
東周之諸子百家爭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在春秋戰國數百個諸侯國家兵戎相見、弱肉強食之際,卻出現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且《左傳》、《春秋》等詳盡記載當時歷史的著作也相繼誕生。這場&ldo;百家爭鳴&rdo;的壯觀場面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了將近2000年。
為什麼在這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個人以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私慾的增加,上古時代的大道以及夏商西周時的賢王治世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讓位於現實的&ldo;利益&rdo;,比如君王謀求疆土的擴張,以獲得國家的強勢地位;百姓則&ldo;貨力為己、各私其私&rdo;;因而各國間徵戰十分頻繁,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法則而非德行逐漸成為人們的衡量標準。
處此亂世之時,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迫切希望尋找到治理國家、挽救時弊的方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諸子學說紛紛登臺,針對現實的社會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解決辦法,包括如何規範人們的行為道德。不過,雖然學說眾多,但代表整個時代變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等。特別是儒道兩家,對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後世諸多學者稱頌這一時期為中華文化、思想與智慧大發展的時代,但是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十分懷念遠古大道盛行和周公治世的時代。他在晚年的時候,喟然嘆道:&ldo;鳳凰不再飛來,河圖不再出現,我也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泰山啊,將要崩頹;樑柱啊,將要墜毀;聖人啊,將要枯萎了。&rdo;
而和孔子同時代的另一位大覺者老子也在他千古傳世的《道德經》中說:&ldo;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rdo;,無疑老子認為道德遠遠高於仁義,故曰:&ldo;大道廢,有仁義。&rdo;意思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