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是、廣州曾經是對外貿易的都會,漢武帝平南越後至東漢末年這一期間,為日南郡、交趾所超過,但隨著外貿市場的轉移,交趾的地理條件便遠遠不如廣州優越了。

也就是說進口的物資如由交趾登陸,其內運路線比從廣州登陸要長得多,所以,外商很自然地便以廣州為停泊地點了。

東晉借人法顯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三九九年),自長安出發,路經西域進入北天竺再由中天竺到師子國(即斯里蘭卡),在該島居留二年,聞知師子國至廣州有海道可回。

便於公元四一二年乘商人海舶抵耶婆提(即爪哇),再由耶婆提轉船返國。原計劃在廣州登陸,後因遇颶風,被吹至青州(在山東半島)上岸。

據法顯的《佛國記》記載:當時的師子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已很頻繁,法顯是看到一柄來自晉地的絹扇,引起鄉思,才決心回國的。

從師子國至耶婆提共行九十餘日,然後在耶婆提停留五個月,等候信風,再直航廣州。

按照商人所說,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五十日便可到廣州。可見當時廣州與耶婆提之間,已有頻繁的商舶往來。

該書還說,從耶婆提至廣州的海舶,可載二百餘人,並可貯存五十天的糧食和給養,其所航行的路線亦是當時最快捷的航線。

另外,隨法顯之後,往來南海之間的佛教徒,據馮承鉤《中國南洋交通史》考證,約有十人。

其中,曇無竭於宋永初元年(公元四二零年)招集同志二十五人遠適天竺,後於南天竺隨舶放海達廣州。

印度僧人求那跋摩,於宋文帝(公元四二四年至四五三年)期間,應邀來我國傳教,從諸薄港(即爪哇島)乘搭印度商人竺難的商船直達廣州。

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由師子國隨舶汛海,於宋元嘉十二年(公元四三五年)至廣州。印度僧人拘那羅陀,經狼牙修(今馬來半島)、扶南,至南梁

大同十二年(公元五四六年)至廣州。還有罽賓國僧人曇摩耶舍、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也是這個時期航海從廣州登陸的,其中菩提達摩的登陸地點——西來初地,至今古蹟猶存。曇摩耶舍建王國寺,即現在的光孝寺。

據《宋書·夷蠻傳》記載,廣州當時“舟舶繼路,商(商人)使(使官)交屬(往來)。”《南齊書·東南夷傳》也說:“四方珍怪,莫此為先,藏山隱水,環寶溢目。商舶遠屆,委輸南州,故交、廣富實,牣積王府。”

地方史書《州郡志》又稱:交、廣一帶“外接南夷,寶貨所出,山海珍怪,莫與為比。”因此,凡當廣州刺史的,無不暴富。俗話有“廣州刺史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錢”的說法。

《晉書·吳隱之傳》也說了這麼一個故事:公元四零二年,東晉安帝元興元年,吳隱之任龍驤將軍、廣州刺史,當時廣州官吏貪汙之風極盛,皆說因飲了市郊石門的貪泉水所致。

吳隱之特地到石門喝了一勺貪泉的水,並題詩一首曰:“古人云此泉,一歃懷千金,試使齊夷飲,終當不易心。”駁斥了貪官汙吏的謬論。

當然,“飲之輒使人貪”,這是無稽之談,但這個故事亦說明當時廣州對外貿易之繁榮,官吏藉此而貪汙。故《晉書·吳隱之傳》又云:“廣州包山帶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

據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引阿拉伯人古行記的記載說:“中國的商舶,從公元三世紀中葉,開始向西,從廣州到達鑌擲嶼,四世紀到錫蘭,五世紀到亞丁,終於在波斯及美索不達米亞獨佔商權。”

馬斯歐迪的《黃金原和寶石礦》一書成書於公元九四七年)也有記載,謂五世紀上半葉,在幼發拉底河的古巴比倫西南希拉,常有人看見印度和中國船在此停泊。

參見桑原鷺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1959四合院,扭轉乾坤

1959四合院,扭轉乾坤

一致幽蘭
關於1959四合院,扭轉乾坤: ++++++++++四合院網文穿越到四九城,在南鑼鼓巷95號。李衛國一朝穿越,醒來以後發現出現在平行空間的世界裡。面對滿院子的禽獸怎麼辦?逃避是避不過去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服就開幹······新人開書,好看您留步,不好看您別罵我瞎寫,您瞎看,謝謝!
歷史 連載 16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