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間諜情報組織的當務之急。這種情況,用德國諜報機構負責人盧茨·施塔芬哈根的話來說,就是:“統一後的德國,需要一個從冷戰走出來並接受新任務的情報機構”。基於這樣一個總的目標,德國當局調整了諜報工作的方針和任務,實現諜報工作的重心轉移。冷戰時期,原聯邦德國諜報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對付東德、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是西方世界的前沿陣地。蘇聯東歐劇變後,統一的德意志失去了來自東方的威脅,成為西歐最大的國家。於是,德國開始不買美國的帳,加緊同美國爭奪“歐洲新秩序”的主導權,企圖仰仗其經濟實力主宰歐洲,為謀求政治上的大國地位做準備。為實現上述目標,德國最主要的諜報機構——聯邦情報局,加強了對歐洲主要國家和中近東地區的情報工作。除繼續跟蹤獨聯體和東歐國家的形勢發展外,對科技情報以及裁軍協議的執行、化學武器的擴散、非法技術轉讓和南北衝突等重大國際問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並投入了更多的力量。同時,聯邦德國政府也對間諜情報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如將聯邦憲法保衛局的三處(反左翼激進分子處)和七處(反恐怖主義處)合併,四處(反間諜處)和五處(秘密保衛處)合併;在原民主德國境內新建立的五個州內都設立憲法保衛局,對原聯邦憲法保衛局縮小17%的編制,並按一定的比例削減其經費。
聯邦情報局
聯邦情報局是德國聯邦政府1956年4月在美國的支援下,按中央情報局的旨意和模式建立的,簡稱BND。
聯邦情報局的前身是蓋倫組織。這個組織是由希特勒手下的特務機關頭目蓋倫在美國的支援下建立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蓋倫帶了大批秘密檔案投靠了美國,受到美國情報機構的賞識。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指令和資助下,蓋倫網羅了一些納粹分子和納粹時期的間諜精英、秘密警察等,建立起了一個情報間諜組織,對外稱“工業品銷售公司”但熟悉內情的人都叫它“蓋倫組織”。後來,蓋倫該輪組織的間諜情報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已經難於遮人耳目,特別是由於冷戰的需要,聯邦德國政府於1956年接管它,並將其改為聯邦情報局,仍然由蓋倫擔任局長,直接由總理府管轄。聯邦情報局是聯邦德國在冷戰時期東西方間諜戰中的主要工具。
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後,原聯邦德國的聯邦情報局成為整個德國的情報機關。隨著冷戰的結束,聯邦情報局一些傳統的戰略目標已經消失,同時又出現了諸多新的挑戰。面對這些新的形勢,聯邦情報局對其方針、任務進行了一些新的調整,提出了新任務、確定了新重點,除了獨聯體和東歐之外,更把近東和北非、第三世界各國和地區作為關注的重點。根據這一總的戰略目標,德國當局重點調整加強聯邦情報局。該局現有人員7000人,財政預算為8億馬克,是歐洲國家中財大氣粗的間諜機構。聯邦情報局的總部設在慕尼黑市郊的普拉赫,在世界各地都有其派出機構和諜報組織。
二戰後的德國(聯邦)間諜組織(2)
聯邦情報局下設:
情報司,專門負責蒐集國外情報,並將彙集的情報鑑別後送有關部門。此外,該司還向國外派遣人員和向聯邦德國的各駐外機構派遣具有公開身份的諜報人員。它設有軍事處、政治處、經濟處等;
技術司,負責無線電監聽、廣播監聽等,設有無線電監聽業務處、無線電廣播監聽處、電子處等;
調研工作司,負責情報整理和綜合分析及公開資料研究,其主要人員是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專家。他們將處理過的情報分別送往總理辦公廳、議會、外交部、國防部和其他有關部門。重大問題則由局長親自向聯邦總理彙報。該司下設軍事處、政治處、經濟處、軍火出、技術處、公開情報蒐集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