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第2/3頁)
[日]海渡英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閣下,您是根據政治判斷而不願逮捕兇手嗎?&rdo;
&ldo;可以這麼說。&rdo;
&ldo;可是,這是謀殺重罪,被害人又是您的侄子,就算是政治判斷……&rdo;
&ldo;如果說政治判斷不妥,那麼就說是外交判斷好了。如果這個事件的真相被揭發,一定會在歐洲掀起一場大風暴,對我國來說,也有極大的威脅,如果你站在我的立場,你會怎麼辦?被害人是我的侄子,這不過是件私事,我能為了私怨而損及國家安全嗎?&rdo;
這個在全歐外交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言語中有著無以言喻的分量。
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就像在戰爭與和平之間走鋼索,只要走錯一步,就會翻身跌落,是一出叫人看得目瞪口呆的高超雜技。
一八六四年丹麥戰爭時,俾斯麥和奧地利聯手,但在第二年就已佈下普奧戰爭的暗樁。他會見拿破崙三世,讓拿破崙三世認為,只要法國嚴守中立就能割據萊茵河地區。拿破崙三世傻傻地上當,結果俾斯麥卻和奧地利締結秘密條約,使法國後悔莫及。一八六六年四月,俾斯麥又和義大利簽訂新的秘密條約,做好萬全準備後,終於發動普奧戰爭。
這場戰爭快要結束時,俾斯麥的目標已經轉而瞄準法國,他壓制國內部分人士的強硬領土要求,讓奧地利皇帝出面,瓦解本來以奧地利為主的德意志聯邦,讓普魯士掌握新的統一主導權。
之後,在盧森堡問題上,俾斯麥也施展合縱連橫計謀孤立法國,挑起一八七○年著名的&ldo;艾姆斯電報事件&rdo;,製造普法戰爭的契機。
一八六八年西班牙發生革命,伊莎貝拉女王逃亡後,王位繼承人以德國親王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呼聲最高。法國當然大表反對,繼位問題爭執不休,俾斯麥策動西班牙,使不太熱衷此事的威廉一世首肯,終於在七○年六月成功地讓利奧波德坐上王座。但是騷動並未就此平息。法國朝野群情激奮,外交大臣葛拉蒙立刻向普魯士提出嚴重的抗議,本來對這件事就不帶勁的威廉一世立刻反悔,也沒和俾斯麥商量就勸利奧波德撤銷承諾,於七月十二日宣佈辭退西班牙王位。俾斯麥不甘一番苦心就此化為泡影,七月十三日時,事情有了急遽轉變。法國外交大臣葛拉蒙發電報給法國駐德大使貝內德蒂,指示他:‐‐十三日早晨謁見滯留艾姆斯的普魯士王,要求普魯士王承諾拿破崙三世,簽訂今後不再立霍亨索倫家族之人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之檔案‐‐這明顯是無禮的行為,威廉一世斷然拒絕,並把事情經過以電報通知俾斯麥。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