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每一樣都不同。
她這次做的,既不是炒豆腐燉豆腐,也不是豆腐湯,而是煎豆腐。
說是煎豆腐,卻也和傳統的煎豆腐完全不同。
這道菜,豆腐是關鍵,而豆腐裡頭的餡料,更關鍵。
沒錯,要做好這道菜,最先要做的,就是調餡兒。
西方人極少吃麵食,對華夏美食中同樣包餡兒但名字卻全然不同的各種麵食往往都分不清什麼是什麼。不過餡料只要弄得好,一樣能夠討得了這些人的喜歡。
傅詠菡這次調的餡兒,是肉餡兒。
將煮熟後的鮮蝦仁、胡蘿蔔、魚肉等剁成肉末和碎丁,然後攪拌在一起,務必要將幾樣食材完全融合,不分你我。
整個過程,是傅詠菡親手拿刀剁的。
原本用攪拌機一類的工具可以更輕鬆一些,打出來的肉末也很細滑。但是用機器攪拌出來的出來,和用人工手剁的,味道顯然是不同的。
後者弄出來的肉餡兒吃起來會更勁道一些,也更鮮香一些。
這是一種玄而又玄的感覺,讓人說不出門道來,卻能真切的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尤其是傅詠菡用特殊刀法剁出來的肉餡兒,那味道更是絕了。
將肉餡兒和其他的調料攪拌均勻之後,傅詠菡用手將餡料捏成了一個個鬆軟的長條,然後將其扔進了用油抹過一層的炒鍋裡,一邊炒著餡料,一邊往上面抹豆漿。
沒錯,就是豆漿。
傅詠菡有條不紊的抹著鮮豆漿,還隨時注意著給餡料翻個身。漸漸的,在鍋底的加熱之下,豆漿慢慢的熟了,變成了嫩嫩的豆腐模樣,貼在了餡料表面,將餡料團團包圍在了其中,絲毫也看不出來了。
別看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第一個難題就是在抹豆漿的過程中,不能讓捏成型的餡料垮掉。一旦垮掉,毀掉的不只是這一條餡料,還有一整鍋的味道。
第二個難題就是豆漿的製作。
豆漿本來是水狀,要將其炒成豆腐,顯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做到的。這不但對廚師的手法要求極高,對豆漿本身的要求也很高。
做這道菜的豆漿,就是傅詠菡親手製作的。
為此,她還特地讓人把詠記食府的石磨給送了進來,就是為了磨豆漿。
為了做好這道菜,傅詠菡磨出來的豆漿要比一般的豆漿粘稠不少,哪怕是不新增任何東西,喝起來也很香甜。
隔壁幾間廚房的老師傅們,仗著自己年紀大輩分高,還從傅詠菡這裡混走了不少豆漿喝,讓傅詠菡簡直哭笑不得。
豆漿做好了還不算完,更難的是如何將豆漿抹在肉餡兒上,還要讓豆漿變成薄薄的豆腐皮。
這層豆腐皮厚了不行,那樣豆味兒會比較重,影響中間餡料的口感。可皮薄了也不行,容易讓其中的餡料暴露出來,影響整道菜的外觀,進而影響到客人的食慾。
這道菜雖然是肉餡兒的,但吃起來口味卻偏清淡,選用的蝦仁和魚肉也不會讓人產生油膩之感,反倒別有一份清爽。
傅詠菡讓餘康寧等人都練了一下這道菜,結果沒一個人做到最好的,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岔子。
餘康寧和章海的情況還要稍微好上一點兒,兩人的成功率還比較高。可每做那麼幾個,兩人就會犯錯,總不能將其一直完美的做下來。
將豆腐皮包的肉餡再次送出去之後,就只剩下最後一道湯了。
這湯是傅詠菡早就做好了的,如今只需要往湯裡丟上最後一樣東西,便可出鍋了。
她做的這道湯並沒有什麼新意,是華夏美食中流傳極廣的一道名湯,開水白菜。
開水白菜,顧名思義,自然就是開水煮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