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3/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後他卻又說思維的物件是一個個別的,實在的客體,由此思維'又'損失了它那種普遍性和抽象性的基本特徵,所獲得的已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以個別事物為客體。由此他又把直觀帶入了思維。上述不可挽救的混淆就是從這裡產生的,而這錯誤的第一步的後果又遍及於他的整個認識論。直觀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完全混淆貫穿著他的認識論的全部而抵於兩者之間的一種中介物。他將這種中介物叫做由於悟性及其範疇而認識的物件,而這種認識則稱為經驗。很難相信康德自己在這種悟性的物件中曾想過什麼完全確定的東西,真正明確的東西。這一點我就要以貫穿整個超絕邏輯的絕大矛盾來加以證明。這個矛盾也就是將超絕邏輯籠罩起來的黑暗的真正來源。
原來在《純粹理性批判》的第67—69頁,第五版第92—94頁,第89頁、第90頁,第五版第122頁,123頁;再就是第五版第135頁,139頁,153頁,他一再重複並叮囑說:悟性不是一個直觀的能力,悟性的認識不是直觀的而是推證的;理性是作出判斷的能力(第69頁,第五版第94頁),而判斷卻是間接的認識,是一個表象的表象(第68頁,第五版第93頁);悟性是思維的能力,而思維則是透過概念的認識(第69頁。第五版第94頁);悟性的諸範疇並不是物件在直觀中被給與的條件(第89頁,第五版第122頁),而直觀在任何情況下也不需要思維的職能(第91頁,第五版第123頁);我們的悟性只能思維,不能夠直觀(第五版第135、139頁)。再就是在《每一形而上學的序論》第二○節:直觀、感知、知覺都只是屬於感官的,唯有悟性有判斷:又第二二節:感官的職司是直觀,悟性的職司是思維,亦即作出判斷。——最後還在《實踐理性批判》第四版第247頁,羅森克朗茲版第281頁:悟性是推證的,它的表象是思想不是直觀。——所有這些都是康德自己的話。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個直觀的世界,即令我們並無任何悟性,對我們也還是存在的,就是這直觀的世界是在一種完全不可解的方式之下進入我們頭腦的。這一點正是他經常用他那古怪的說法“直觀是被給與的”來標誌的,而再也不進一步來解釋這一不確定的、象徵的說法。
可是他對於悟性,悟性的範疇和經驗的可能性還有其他的說法,這是他在超絕邏輯中所講述的。這些說法卻彰明昭著地和上面所引的一切相矛盾。原來'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第79頁,亦即第五版第105頁'說'悟住由於它的範疇而在直觀的雜多中找出統一性,'說'純粹的悟性概念先驗地就是指向直觀物件的。在第94頁,第五版第126頁,'又說'範疇是經驗的條件,不管在經驗中碰到的是直觀的或思維的條件。在第五版第127頁說悟性又是經驗的發起人。在第五版第128頁說範疇規定物件的直觀。在第五版第130頁說我們在客體中(客體總該是直觀的東西而不是一個抽象)作為聯絡著意象的一切都是先由悟性的一個行動聯絡起來的。在第五版第135頁又重新解釋了悟性,'說'它是先驗的聯絡能力,是把現有表象的雜多納入統覺的單一性的能力,但是按所有的語言習慣,統覺並不是對一個概念'而有'的思維而是直觀。在第五版第136頁就直觀對悟性的關係說,我們甚至發現一個一切直觀所以可能的最高定則。在第五版第143頁,一切官能的直觀都是被範疇決定的'這句話'甚至是作為標題寫的。在同一個地方'又說'判斷的邏輯職能也把現有直觀的雜多納於一個根本的統覺之下,而一個現存的直觀的雜多又必然的在諸範疇之下。在第萬版第144頁,'又說'統一性是由於悟性藉助於諸範疇而來到直觀中的。在第五版第145頁,悟性的思維又有很奇特的解說,即是說悟性綜合、聯絡直觀的雜多而使之井井有條。第五版第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