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4/4頁)
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巨定;太行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汲田,各萬餘傾。挖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其實,漢武帝劉徹是以酒泉附近的祁連山為其戰略根據地,蓄馬墾荒。所以,從漢武帝劉徹的心中將酒泉周邊地區定為道教的根據地是非常符合他統治的需要。因為這些地方原先是遊牧民族的根據地,水草豐富奠定遊牧民族失酒泉而大痛,那麼者陰山在哪兒?我認為玉門附近的馬鬃山很有可能就是,具體原因有三:一是馬鬃山靠近疏勒河,疏勒河有較大的水系,流域廣闊,同時疏勒河廣泛的沼澤地是遊牧民族生存的最佳根據地;二是馬鬃山是疏勒河流域地貌的分界線,馬鬃山以北是廣闊的沙漠戈壁,馬鬃山以南卻是水草豐盛,草長鶯飛,勝似江南。我們不得不敬佩漢武帝,在他為自己統治尋找理由的時候還惦記著如何實現長治久安。可見他對道教的駕馭能力遠遠超過了其他封建君主,在河西走廊實現自己足跡遊動的隋煬帝就沒有這樣的幸運和才智,後來被人們奉承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康熙大帝就更加無法與他相比,因為康熙留給河西走廊的就只有橋灣古城,而且是康熙帝的恥辱,一個荒唐的夢。
道教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幾乎沒有受到啥滅頂之災,就是在大周時期武則天在為時期也不例外,這確實是道教的幸運。當然這與道教的教義有關,道教確切地講應該是追求自然科學的發展,不像儒家,以為僅憑理論就可贏得統治集團的青睞;同時道教非常注重如何其他教派的思想,比如在他非常注重與群眾的需求結合,以勞苦大眾熟悉的任務相結合,不斷創造自己的深,但中尊神仍然不變;其次,自漢代後,道教基本就退出了對政治的干預,或者說道教它選擇政治生涯的同時就沒有注重發展與政治相結合,只為統治集團提供了管理思想。這也是道教教義儘管得不到封建統治集團的青睞,但不致於遭受滅頂之災的原因。而每一位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總會在道教教義中尋找到自己的年號來表示自己的願望,即使這些願望怎麼不急於事,他要尋得心安理得,表示自己是多麼的安享太平。封建帝王自己稱謂的年號除去國家不統一時期共有三百個左右,這些年號無不表示出對道家教義的熟悉,對天的敬意,就連蒙古族獲得中原地區統治權、滿族入關問鼎中原,他們也開始了年號地稱謂。可惜,一代史匠——司馬遷卻不知道年號的稱謂,在他的鉅著——《史記》中居然沒有一個地方用年號來計年的,就連他最熟悉的人——漢武帝劉徹的《孝武本紀》中也沒有一處用年號計年,可見,司馬遷也對年號是不認可的。而漢武帝本人是利用了道,卻有拋棄了道,他用道教思想作為自己的工具,他就是比他的後來者聰明,用於斯,而不迷戀於斯。
在春秋時期,道家思想的產生其實是很純潔的,就像儒家思想在發展初期也沒有什麼對思想的禁錮。不過,道家是從研究事物發展的規律著手,而儒家是從教育學入手。它們開始對神的是對自然的無知和祖先的崇拜,說白了就是對祖先神的崇拜。無可厚非。
誰也說不清對祖先和祖先神的崇拜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財富還是一種負擔?最實際的解釋可能就是為了便於某一種權利和物質的繼承和享用。尋找、成人、崇拜祖先神,可證明自己的血統純正,可以不勞而獲的得到實際利益,不要能力,不要智慧,不要在同等條件下的實力競爭,只要是那個祖宗的子孫,就可以垂手得到一切。對祖先和祖先神講“忠”、“義”、“禮”、“致”,是一種短平快的取得實際利益的方法,何樂而不為?
言此,道家如果在漢武帝時期沒有走進他的事業,過若干年,隨著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加深,自然困惑逐漸消除,僅存就是祭祀祖先,就可以完全還道教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