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冊立太子 (第1/2頁)
蒼穹之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邊地的動亂沒有影響大唐的繁花似錦。
棉花在關中推廣開來,成了經濟作物。
紡織業即便在後世也是支柱型產業。
衣食住行,衣排在前面不是沒有道理的。
百姓手中有了閒錢,自然就想添置一兩件體面的衣服。
大家都能花錢又等能賺錢,經濟自然就搞活了。
棉衣棉被的出現,稍稍解決了北方的冬天寒冷之苦。
而棉花比大麥水稻的適應性強,乾旱半乾旱地區都能種植,對土地肥力的需求不高,只要有足夠的日照,和極少的水源,就能漫山遍野的瘋長。
大唐的田地按照水源多少分為上中下,通常下等田地就可以滿足種植棉花的要求。
最適合夏綏、河隴、朔方、西域等地。
一開始只是皇莊種植。
後來河隴百姓跟著種植,接著就慢慢推廣開。
由皇莊統一收購,做成棉衣,供給北地戍邊的將士們。
一些退役的將士,把破舊的棉衣賣到市面上,瞬間就引起了民間的風潮。
棉花產量逐年升高,給朔方、河隴、夏綏等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一些商戶看出其中利益,開始在中原、山東、河北等地大面積種植。
朝廷不得不頒發法令,上、中田地必須種糧食,才稍稍遏制了這股風潮。
南方倒是影響不大。
一來南方氣候溫潤一些,二來南方桑樹、茶樹帶來的經濟效益遠超棉花。
治國,其實就是治理經濟。
玄宗崩了,歸根結底是均田制名存實亡,國家財政到了臨界點,為了甩包袱,大肆設立藩鎮,讓節度使自己搞錢養軍。
節度使制度沒錯,適合當時的形勢。
既能維持對周邊異族的軍事優勢,又能減輕大唐的財政壓力。
但需要極高的政治手腕駕馭。
玄宗晚年天天跟楊貴妃床上搞音樂,鼓瑟吹簫,朝政上用人不當,國是日非,朝廷壓不住地方,自然就玩脫了。
德宗啟用楊炎,改革均田制,實行兩稅法,為大唐續了一百三十年的命。
當然,什麼事都講究一個此一時彼一時。
藩鎮適合玄宗朝早期的形勢,但不適合現在,一百三十多年的藩鎮節度使,已經形成自己的一套標準,逐漸演化為地方割據勢力。
其實國家的衰弱和強盛,經濟資料是最直觀的表現。
國庫有沒有錢,地方府庫有沒有錢,每年收上來的財賦,是增長了還是減少了,一目瞭然。
李曄放開政權,卻設立轉運司和金銀行,牢牢抓住財權,道理便在此。
掌控經濟命脈,就掌控了大唐帝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無論李曄服不服老,精力一年不如一年是真的。
朝廷、民間都在激烈議論著儲君人選。
幾個長安的皇子皇孫也在暗中較勁。
自古圍繞在皇權身邊的鬥爭不可避免。
新一輪的奪嫡之爭眼看著又要拉開序幕。
裴貞一與張清婉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角力,後宮雞飛狗跳。
朝廷將吏又開始站隊。
教訓再大,也沒有利益大。
站隊站好了,立即能平步青雲。
張承業、韓偓等老臣憂心忡忡,卻因李禕的原因不敢再勸。
只是偶爾的旁敲側擊。
君臣默契這麼多年,李曄自然心中有數。
於天興九年春祭拜天地之後,正式冊封昭明國王李祐為太子。
其實這麼多年,李曄也在吸取教訓。
把太子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