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初來 (第2/4頁)
核動力戰列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有世界大戰的原因背後都是經濟問題,誰能用戰爭帶來的科技進步解決民用經濟問題,誰就能開啟下一個時代。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是全球各個工業民族的現實消費習慣和前沿高科技脫節。
所以第四次世界大戰打完後,世界依舊是老樣子。
最先進的量子技術,航天技術雖然還有進步空間。但是在這個時代距離實際民用還有一段時間!普通民眾,買的房子,吃的大米,用的手機產業,和太空無人機系統毫無關聯。
別說什麼星際殖民時代!二十一世紀所有稍硬一點的科幻反映出的太空飛船生活,都有十八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影子,幽閉狹小的船艙,渾濁的空氣,以及相互猜忌的船員關係!地球的普通人支援科技發展,是為了生活更好,可不是憶苦思甜。
眼見著,地球上技術和經濟脫節越來越嚴重,分配不公,很多人口被邊緣化,導致結構不穩。矛盾橫生,眼見著只能透過爆發第五次世界大戰破局,透過國家民族的生存危機,來促進文明集力,將科技繼續拔高一層。但就在這黑暗的前夕,危機突然解除了。
因為,基礎物理突破了!
2533年地球科學家透過中微子訊號發射器,穿透地心後發現了奇異的回應,經過五年的研究,他們發現,在地球中心這個引力心區域內,是可以透過高能物理產生蟲洞效應的。
而更早的時候,生命科學領域,也恰好有相關技術儲備
2455年的時候,醫療領域的大團隊,在人腦中確定了人類意識現象掛鉤的微觀物理現象。
2478年,用特定的物理試驗場,將身患絕症的自願實驗者,在其大腦停止運轉的三分鐘內,臨時儲存了意識,植入到了碳基晶片中,維繫了五個月的思維存活。
所以在,2545年,全球進行重點攻關,將物理場儲存的人類意識和晶片,成功地在一個新生大腦中重新構建了自我思維。
自此位面穿梭的基礎已經完成了,人類可以以資訊態的模式,探索微觀蟲洞另一側可能的物理世界。
在2587年,人類的太空飛船在月球,火星,金星,乃至木星,土星核心測繪,確定了這項技術可廣泛應用各大星體上。
……
萬古長夜終結了。
從21世紀,到26世紀,經歷了兩次有核的世界大戰後,這個世代的人類陡然發現,未來也許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多元位面的探索路途。同時人們發現,地球文明其實不那麼孤單,在諸多平行宇宙上,如同的倒影一樣,存在著各種人類社會的跡象。
衛鏗出生於2590年。
……
時間:2608年地點:浦海四號區域。
在第四次世界大戰後,這裡已經重建了高樓大廈,但是這些現代建築之間,是一條條藍汪汪的海水河道。——和曾經的威尼斯一樣。
由於第四次世界大戰過程中,大量海底甲烷被釋放到大氣中,全球急速變暖,所以南極冰川融化了。曾經繁華的大都會,現在已經變成了平均水深兩米的水澤之地。不過沒關係,海平面的上升,這並不代表就能讓海洋生物在這裡浪了,人類的工程基建能力反客為主。
人類修建了一個個壩體,將這些大陸架上的區域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在這一片片淡水區域上建造了一塊塊類似蘇州水城一樣的行船城市。
這樣的建設不僅僅沒讓人類活動範圍減少,在大地上衍生的方格體將淡水區域快衍伸到過去的大陸架了。25世紀後在過去的黃海區域湧現了的一座座新都會,才是瀕臨大洋的城市,現在的浦海反而算是內陸了。
一條條私家小船穿過城用小河道,一條條萬噸輪船穿梭在城用河道,都是由城市內的訊號站導航——無人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