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頁)
蝴蝶的出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陰陽五行宇宙圖式將神化了的政治秩序視作比個人的德性更具有優先性,道德修養雖然有其位置,但政治活動卻是實踐道德的最佳途徑。孔子原來在孟子那裡被推崇為“聖之時者也”,有趣的是到漢儒這裡卻以“素王”的面目出現,特重其事功。漢儒之風氣於此可見一斑。
到宋明時代,程朱陸王重新發掘孟子的傳統,將儒家的道德之學發展到極致,在聖王的義理系統中,本來在漢儒那裡作為手段而存在的內聖現在上升到“本”的地位,事功則流為“末”業。尤其是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外王之路為客觀環境堵死,更助長了向內的發展。如果說朱熹、王陽明還有什麼外業的話,那只是區域性性的底層社會倫理組織如社倉、鄉約之類的重建而已。由於成德成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系列中的中心一環,知識於是只是成德的準備,朱熹相對來說還比較主知,到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明儒轉向重行,儘管他們的“行”還只是個人的道德實踐,但畢竟為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作了鋪墊。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梁漱溟:狂出真性情(5)
在儒家歷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兩位異軍突起的人物顧炎武和黃宗羲。顧主張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第一次將知識與道德分離、並列,為以後清儒的知識主義開了先河;黃的“有治法而後有治人”說打破了儒家傳統的道德政治模式,離現代民主政治只是一步之遙。顧黃二人分別從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兩個角度從聖王結構中有所突圍,可惜的是他們開拓的新方向並沒有傳接下去。
繼之而起的以乾嘉學派為代表的清儒沿承了顧的致知風氣,但閹割了其經世致用的精神,畢生訓詁考據,皓首窮經,頗具知識主義的風采。但這些經學大師們內心仍難以抹去內聖外王的群體意識,如段玉裁晚年自責太喜考證,捨本求末。不過,清儒以道德和事功上的缺陷,換來了空前巨大的學術貢獻。
……
林同濟:緊張而豐富的心靈(1)
從外表看來,人們都會以為他是一個再標準不過的儒家徒,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內心是道家的,姿態是尼采的。他以尼采補莊子,遂成為獨特的道家迴歸主義人生。這樣的人生,既參透“蒼天”,又聽從“大地”的召喚,以悲壯的戰鬥姿態,將“天”“地”溝通。
在現代中國思想史中,民族主義是最強大而持續的思潮之一,從最廣義的意義上說,民族主義幾乎是所有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信念。然而,民族主義是否可以代替儒家的傳統信仰,成為現代知識分子的終極價值?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擬從一個民族主義者的極端個案——林同濟的思想出發,來進行考察。
林同濟作為“戰國策派”的核心成員,在過去的若干年裡,因為其激烈的民族主義主張,曾經一度被視作是為國民黨統治張目,甚至有“法西斯主義的傾向”。近十年來,學術界對林同濟的研究有了很重要的深入,對戰國策派的歷史評價也趨於客觀公正,江沛等學者的專題研究成果,標誌著在該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不過,林同濟本人的思想,又非一個戰國策派的群體研究可以囊括的。他是一個政治學出身的學者,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的是政治學博士學位,但與一般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不同,林同濟不滿足於當一個專業學者,他的關懷和眼光極其寬廣,對歷史哲學、文化哲學和人生哲學涉獵廣泛,其思想格局之大,絕非一個“戰國策派”的知性定位可以囊括。
林同濟的內心世界和知識疆域是豐富的,但其內在結構又充滿了緊張。以賽亞·伯林說:有兩種思想家,一種是刺蝟,另一種是狐狸按照以賽亞·伯林的描述,刺蝟有一知,善於創造思想體系,狐狸有多知,沒有成體系的思想,但具有思維的發散性。。林同濟本意想做一個創造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