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第2/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7年3 月拿破崙率領義大利軍團由塔利亞曼託詞進攻卡爾大公時,拿破崙的意圖是在卡爾大公所盼望的援軍還沒有從萊茵河方面開來以前迫使他決戰。如果只從直接的目前來看,那麼手段是選得很正確的,而且結果也證明瞭這一點。當時,卡爾大公由於兵力很弱,在塔利亞曼託河只做了一次抵抗的嘗試,當他看到敵方兵力過於強大和行動堅決時、就退出了戰場和放棄了諾裡施阿爾卑斯山的山口。拿破崙利用這一幸運的勝利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呢? 他可以一直進入奧地利帝國的心臟,支援莫羅和奧舍率領的兩支萊茵軍團的進攻,並進而同他們取得緊密聯絡。拿破崙就是這樣考慮的,而且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從較高的立足點,也就是從法國督政府( 它能夠而且應該看到,六星期以後才能開始萊茵戰局) 的角度進行批判,那麼拿破崙越過諾裡施阿爾卑斯山的進軍只能看作是過於冒險 的行動。因為假如奧國人利用從萊茵河方面調來的援軍在施太厄馬克組成強大的預備隊,卡爾大公就可以用它們來攻擊義大利軍團,這樣,不僅義大利軍團可能全軍復沒,而且整個戰局也會遇到失敗。拿破崙到菲拉赫後看清了這一點,所以他很樂意簽訂累歐本停戰協定。
但是,如果從更高的立足點進行批判,並且知道奧國人在卡爾大公的軍隊和維也納之間沒有預備隊,那麼就可以看到維也納會因義大利軍團的進逼而遭到威脅。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