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頁)
貓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九月重陽節,開門有菊花
兩輛高車,三乘快馬,崔破一家並石榴、枇杷等出東門往城東虞山而行。
一路上,人頭湧湧,晉州城內及城郊無數百姓家扶老攜幼、閤家出遊,共登虞山。更令崔破詫異的是,這許多行人中,上至七旬老翁,下至三歲孩童,無論男女,或在額間髮際、或在衣領衫角,盡皆遍插一青青葉條,愕然之間,向身後滌詩投去一道探詢的目光。
看到這道目光,滌詩初始尚不解其意,待得明白此舉乃是示意髮際葉條時,簡直要為之絕倒,任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自家才名傳天下的公子,居然連此物也是不識。
正欲直言而答,驀然想起昨日隨帳房先生新學的一首詩正合此時之用,不顧公子催促的目光,滌詩在馬上坐正了,裝腔作勢的摸了摸自己的下頜,用稚嫩的聲音吟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吟完,猶自咂嘴摸舌,只將那帳房老先生的神態學的十足。
一聽到這首王摩詰的這首重陽遙寄兄弟詩,崔破頓時暗罵自己愚笨,如此佳節,眼前此物定然是茱萸無疑了,只是他此前身處定州,雖早聞其名,卻無緣識見,今日方才得見真容。
“要說這此物,可真是個好東西,茱萸辛熱,能散能溫,常以散寒溫中,入藥制酒都是極好的”卻是為老夫人駕車的老郭頭聞言插話道。
“噢!”這茱萸還可以制酒,聞著此物散發出的嗆鼻異味,崔破驚異問道
“黍香酒初熟…咳咳…淺酌茱萸杯”又是滌詩聞聽公子此言後,繼續買弄吟道,只是這首詩遠不如前一首那麼上口,一時間竟是記不完全,也只能吟出所記兩句充數,所幸其詞尚能達意。
說笑之間,車駕已經來至虞山腳下,見前方有一個小小的茶舍,雖然簡陋,倒也古樸、雅緻,遂催馬而去。
扶下母親,崔破一行眾人入店坐下,點了兩瓶茱萸酒,小座休憩,以備稍後登山。
小二哥送來茱萸酒後,見崔破等人身上空空,乃賠笑說道:“諸位老爺、夫人,這深秋重陽佳節,怎麼能不插一支茱萸以辟惡氣而御冬寒,小店就有,只須一文錢一支,老爺、夫人們要不要來上幾支,也好應應節氣”
“這麼老長的一支,插在身上,可也難看死了”卻是嘴快的石榴率先說話道
那小二哥嘿嘿一笑,卻不答話,徑直回身,片刻後,手捧一把剪成各式簪子模樣的茱萸上前,示意眾人挑選。
崔破入鄉隨俗,也即挑了幾支,幫母親及菁若、弱衣簪上,另囑其餘人自選簪上後,也自取了一支別在胸前衣襟上,過起了平生第一個中規中矩的重陽節。
飲過微帶異味的茱萸酒,再品了兩盞色作金黃的菊花茶,崔破攙扶著母親領先,餘人跟隨其後,匯入湧湧人潮,開始登高虞山。
此山並不甚高,勝在小巧俊秀,頗有可觀之處,眾人一路行來,隨意遊覽,倒也別有一番樂趣,猶為眾人所愛重者,乃是深秋時節,雖百花凋零,幸有菊花迎霜開放,分外逗人喜愛。唐人愛重菊花遠邁前代,是故,如此山野無主之花,雖山間村夫,也是遠觀賞玩,並不驅前攀折,只看得崔破心下折服,暗歎民風淳樸。
上得半山,卻是分出兩條岔路,借問之後方知,二路一條通向前方觀景臺,一條通向號稱晉州第一佛地的元法寺。
崔破聞聽“晉州第一佛地”五字,心下一動,欲直上前往,卻因其母通道,自然不肯入佛寺,而她一不去,菁若、弱衣還需陪伴婆婆身邊侍侯,自然是也不能去,二師兄靜風更不消說,便是道觀,他也覺得住著憋屈,遑論佛寺,最終也只有萬事好奇的滌詩陪了公子前往,其餘眾人皆向觀景臺而去。
帶著滌詩,,隨無數滿臉虔誠之色的信眾一起,崔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