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熬糨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唐朝開始就有了番匠制度。到了宋朝,匠戶社會地位開始降低,甚至根本就不當成一種正式戶籍來管理,官府往往以強差強僱的方式役使。元代時騎在馬上的蒙古人多少認識到了工匠(主要是鐵匠、皮匠和布幔匠)的作用,這才又逐步恢復了匠戶的戶籍。元朝的匠戶數量非常之多,僅製造建蒙古包所用毛氈的工匠就在二萬戶以上。元初的各種工匠居統計加起來竟達到了四十多萬戶。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以後﹐一次就解散工匠三十萬戶。經過揀選﹐留下的也有十萬戶左右。此外﹐還有隸屬於諸王投下地大量沒被統計的匠戶。
匠戶上工時﹐&ldo;每日絕早入局&rdo;﹐在官吏監督下造作﹐&ldo;抵暮方散&rdo;﹐工作很辛苦。其中有一部分人全家入局造作﹐他們多是原來被俘的工匠或被逼為工匠的俘虜。除了官府發給地鹽糧和偶爾賞賜地衣物之外﹐沒有其它收入﹐因而生活艱難﹐衣食不給﹐常常發生賣兒賣女的事情。
明朝初年,匠戶制度和元朝差不多。人數也在十二三萬左右。由於匠戶在作訪中要受到官吏地層層盤剝,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況。天順十年﹐工匠逃亡多達三萬八千餘人。明政府一方面設法招撫﹐一方面將逃亡匠戶發往衛所充軍。可就是這樣,也擋不住匠戶們地逃亡行動。到了成化年間﹐明政府被迫下令:不願出役的匠戶可以折收銀兩,一般在六錢到九錢之間。交了銀子。可以不用去當班。嘉靖四十一年﹐明政府加大了物資的採購量。各種物品對匠戶的依賴程度有所減輕,因此便進一步改革匠役制度。但匠籍制度並沒有取消。隨著明末商品經濟的發展﹐各種物資市場採購量的加大,匠戶對於朝廷的人身依附關係越來越鬆弛。到了清初。商品經濟更加發達,清政府從市場上採購物資倒比養一幫子匠戶便宜的多。清順治二年,大清政府宣佈廢除了匠籍制度。
呂決把酒碗往桌上一頓說道:&ldo;匠戶?我記得在順治初年匠籍制度不就廢除了嗎?&rdo;
文幼娘一低頭,黃昏中也看不出她地表情,只聽她幽幽地說道:&ldo;我們家那口子祖上是匠籍,後來是脫籍了的。四年前官府……官府……&rdo;
她說道這裡時突然打住,抬起頭淚眼朦朧的看向呂決。
&ldo;四年前官府怎樣?&rdo;呂決站起身問道。
文幼娘向著呂決福了福,淚水漣漣的說道:&ldo;少爺。我知道你們是好人,可這件事不能說的,真的不能說。您要問話就問點別的吧。求您了!&rdo;說著,竟然雙腿一曲跪在了地上。
這頓飯呂決再沒有心思吃下去了。他連忙上前把這個菩薩的匠婦攙扶起來:&ldo;那二黑也是匠籍嗎?&rdo;
不知道文幼娘是不想再說這個話題了還是真的不知道,只見她搖了搖頭說道:&ldo;不知道,我是這幾天才認識他的。&rdo;
呂決心說不管你是否真地不知道,我一定要想辦法試探出來。他又問道:&ldo;這個夏家營是不是除了官兵就全是工匠?&rdo;
文幼娘邊擦眼淚邊說道:&ldo;男人們都是。&rdo;
&ldo;那你知道這山上修建的是什麼建築物嗎?&rdo;
&ldo;不知道。我那口子是匠人,我只是個外面種地的,根本就不讓我們這種匠婦靠近那邊的山腳。並且我家那口子也只是個石匠,從來沒到裡面去看過。&rdo;
呂決又問道:&ldo;馬老爺是這裡的管事
&rdo;
文幼娘囁喏道:&ldo;平時大家都管他叫馬……馬大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