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吃了飯飯累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備參加科舉,只是這並不是他唯一的路,只是他入仕的方法之一罷了,對於他來說,過程並不重要,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讓皇帝注意到他。
而作為一名平民百姓,在唐朝要入仕,無非就是文舉和武舉的兩條科舉路子。
方然這樣又是偏支,又是贅婿的身份,說起來還不如普通人,所以對他來說,這兩種入仕之路也是適用的。
武舉難度很大,不僅要把腦袋時時刻刻掛在褲腰帶,還要經過一系列真刀真槍的比拼才能透過考核。
因此,不是窮途末路,或是喜好軍旅生活,大多數百姓真的想入仕,基本也會選擇文舉。
可文舉也同樣容易不到哪去。
由於這時候的科舉還並不完善,所以考察的制度和資格和之後是有很大區別的。
例如,明朝時的科舉制,即使沒有背景,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是有機會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的宰相權臣。
但這時候就不同了,科舉剛剛出現沒多久,皇帝雖然認識到了科舉能夠為他帶來好處,有利於集權於自身,但世家大族的壓迫並不允許寒門真的進入層階級。
種種牽制之下,就造成了現在這種寒門有機會入仕,但官位普遍很低的局面。
真正能夠透過科舉這條路入仕,並且地位不低的,幾乎都是些有背景的學子。
他們有的是從長安國子監的國子學院肄業的,具有生徒的科舉考試資格。
也有進入著名書院,得到大儒認可,從而早早名揚於外。
其中,文舉分兩種考試,一種是常科,一種是制科。
前者是定期考試,有點類似於現代的公務員國考,後者則是特殊的選撥考試,由皇帝陛下欽點覲見,當面出題選撥,屬於不定期考試。
至於能不能入仕做官,除了召見那人確實有才,皇帝的喜好也是有很大的決定因素。
這種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即稱制科。
從這裡,就能看出入仕的門檻有多高了。
畢竟一個普通老百姓,即使書讀的再好,也不會引起皇帝的關注,有些名氣也就不錯了。
而想要從常科入手也非常難,因為這裡面的門門道道非常多,寒門學子毫無背景根本是應付不來。
而一般來說,讀書士子們都不屑於參加制科,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他們覺得只有從常科考試中經過吏部的銓試或科目選的考試及第才算是正道。
當然也不排除吃葡萄不吐葡萄酸的道理,其實制科與常科並無高低貴賤之分。
方然就經常在書院中聽到旁人把這兩科對比高下,覺得很不以為然,並且有些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