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3/5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管家就以五十文買走了呢!”
“呀!真的呀!”永安開心的笑著,不過又皺巴著眉頭,悶悶不樂的說:“可是我今天沒有捉到野鴨子了。”
楊氏笑著安慰他:“哪裡是天天能有的。”又對張沁兒說:“那鄭小少爺讓我轉告你,說他這兩天有事,沒空過來找你玩,等兩天再來,他還給你帶了一包糖呢,不過在你奶奶那裡。”
張沁兒一愣,鄭小少爺?鄭大人的兒子?腦海中忽然就浮現出一個小混混的模樣,張沁兒忍不住蹙眉搖了搖頭,這幾天忙活著,她倒是忘記那天他臨走前說要找她玩的事情。
他們兩個,身份地位差的太多了,怎麼玩?
如此想著,她心裡是對鄭成凱不屑的,不過想著這鄭成凱人雖然混蛋了些,心還是好的,這回遇到娘,又讓娘多賣了幾個錢,又送糖的,只不過那糖到了連氏手裡,也就不用再指望了。
“你們手上抱著什麼?從哪裡弄來的?”張沁兒她們走到跟前了,楊氏這才發現她們手裡抱著一些奇形怪狀的陶器,那模樣真不順溜,歪歪扭扭的,倒不像是市面上賣的。
張沁兒獻寶似的把手裡那口中號的缸子送了上去,說:“這是我們自己燒出來的呢!你別看著難看,管用就行!”
“是啊!這是我捏出來的。”張樂兒笑著說,將她捏出來的一個大碗抱進屋子裡,給她娘獻寶去了。
張貞娘她們也放下揹簍,進屋休息去了,忙碌了一天,真是有些累著了。
張沁兒留下來陪著楊氏,隨口問著縣城裡的事情:“娘,你買鹽了嗎?”
“買了二兩。”楊氏說著。
張沁兒一愣,家裡這麼多人,二兩鹽頂什麼事情?幾天功夫就得吃光了。
“娘,怎麼不多買些?”
楊氏面色詫異,看著她說:“現在一斤鹽要三、四錢銀子呢!我五十文能夠買上二兩鹽已經是掌櫃的看在鄭小少爺的面子上了。”
張沁兒驀然,忽然換算了一下,三、四錢銀子,摺合就是三百文大錢一斤鹽!
真心貴啊!這麼貴的鹽貧苦人家又哪裡吃的起呢!
忽然她腦海中又冒出一個資料: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國庫(太常庫)平均每年財政收入209萬兩白銀,其中鹽稅超過100萬兩,明朝末期,鹽稅最高時達到250萬兩白銀(整個財政收入約366萬兩白銀)。
鹽稅如此巨大,鹽商自然要把成本嫁接到消費者身上了!
這個資料還是高中歷史老師感慨時常掛在嘴邊的,還不斷的說,現在他們能夠吃上兩塊錢一斤的鹽,真是太有福氣了。
此時鹽價三百文,相當於三百塊一斤鹽了,雖然此時的一斤比起前世的一斤稍微重些,但是也貴的太多!
吃不起鹽呢!
張沁兒換算一下,就忍不住咋舌。
接著她又問了自己關心的話題:“娘,我讓你去縣城榨油作坊問的事情怎麼樣了?”
楊氏說:“我去問了,那榨油作坊的人說了,茶樹籽是可以榨油的,以油抵工錢也是可以的,只是我覺得還不合算呢。”
聽楊氏這麼說,張沁兒心裡就有底了,榨油作坊每次都要截下四斤油,肯定不是隻為了自家吃,也對外出售成品油的,但是以油抵工錢肯定不是按照油價的市場價為準的,這麼算,就是不划算的。
只是自家此時拿出一文錢都是問題,不這麼做又怎麼辦呢?說不得要趁著現在天氣好,多撿一些茶樹籽回來。
“沒事,等到時候有錢就給工錢吧。”張沁兒隨口說著,又聞到一股腥臭味道,不由得朝那腥臭味道的地方看去,原來是一副豬下水丟在竹籃子裡。
楊氏見張沁兒看著那豬下水,面上一紅,有些侷促的解釋著:“我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