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十二帝疑案之總說(三)
內容簡介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興衰榮辱,盪氣迴腸。在她如此漫長的歲月中,演繹著一個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 各有千秋。在他們離去的背影中,浸染著一個帝國的滄桑日暮。那麼,清朝何以統治中國長達296年?它又為何喪權辱國、走向衰亡?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給後世怎樣的記憶?那麼,他們如何登上皇位?在那一次次登極大典的盛大、繁華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的根基‐‐八旗制度,究竟從何而來?它何以締造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軍隊,又為什麼還是它,最終葬送了中國最後的王朝?
清朝八旗的 &ldo;十定&rdo;,奠定了清王朝統治中國296年的基礎,同時,也埋下了它沒落和衰亡的伏筆。成也八旗,敗也八旗,大清王朝的榮辱與八旗的興衰休慼相關。那麼,龐大的八旗究竟人數幾何?在清王朝沒落之後,他們的命運又將如何?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與我們一同回望那個遠去王朝的背影,縱覽清朝296年的風雲變幻。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繼續講清十二帝總說。現在講第一個問題:一、清朝選官的科舉制度。大家知道,清承明制實行科舉制度,但是,在清朝入關前,不是這樣的,沒有搞科舉。
我這裡面講一個故事,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十年,1625年,他下了一道命令,就是要屠殺漢族的生員,就是儒生知識分子。理由是所謂明朝的在遼東的生員暗通明朝,一旦查出進行處決。令下之後,有一些儒生就隱藏起來了,大約有三百人僥倖免於一死,但是他們淪為八旗的啊哈,就是奴僕。努爾哈赤死了之後,皇太極繼位,皇太極就調整他父親對漢人的政策。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對漢族的儒生下了一條命令,這道命令這樣說:&ldo;諸貝勒府以下,及滿、漢、蒙古家,所有生員,俱令考試。各家主毋得阻撓。有中者,仍以別丁償之。&rdo;就是說各個貝勒,滿、漢、蒙古家,如果有漢族的生員在那兒做奴僕的話,都要參加考試,不許阻撓。考中了怎麼辦?你缺額由政府給你補上。考試的結果有二百人取中。這二百人從八旗奴僕下面拔出來,免除奴僕的身份,還給予綢緞、布匹的獎勵,當時綢緞、布匹是非常珍貴的。並且優惠兩個兵的差徭,就是免除兩個丁的徭役,這樣做,歷史記載叫做&ldo;天下大悅。&rdo;很多漢族人,漢族知識分子很高興。到天聰八年,就是1634年,皇太極又下一道命令,就是再次錄取漢族的生員,考試的結果,錄取了228人,在這228人當中又進行了一次複試,錄取了16個人作為舉人,這16個舉人後來就到了清朝的內三院,分配他們做文官。他們對清初的建設特別是文化的建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皇太極選拔漢族儒生,僅僅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前奏,還算不成一個科舉制度。
清朝正式實行科舉制度,是順治入關以後。清軍入關之後,大學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疏。范文程說:&ldo;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rdo;就是說要治理中原這個天下,首先要得人心,士,知識分子是優秀之民,得了他們的心就得到了天下。當時的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看到這個奏疏之後就同意了,批准在全國實行科舉考試。順治二年,正式實行科舉考試。
清朝的科舉考試沿襲明朝,基本相同,科舉考試先要進行童生的考試,童生就是兒童的&ldo;童&rdo;。童生不一定都是小孩,有的12歲左右,大的六七十歲,凡是考取之前都算童生。
童生考試分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