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詔命不可抗,來護兒激憤地說:“吾在閫外,事合專決,豈容千里稟聽成規,俄頃之間,動失機會,勞而無功,故其宜也”。
他認為勝利進軍中未達目的突然退兵太輕率,表示寧可獲罪也要擒得高元,況舍此成功機會,今後就不會再有了。來護兒為了滅掉高麗,不惜抗旨都要出兵,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作為將軍的痛苦。一直以來大隋的將帥在戰場上無論是南陳還是突厥都是無往而不勝的,可對於他們眼中的彈丸之地的高句麗竟然三次傾全國之力都沒有將其滅掉,而如今趁勝有機會徹底征服它卻讓他收兵回國不讓他們抓狂才該。這時,崔君肅也大聲向眾將喊叫:“若從元帥,違拒詔書,必將聞奏,皆獲罪也”。諸將恐懼,都勸來護兒奉詔退軍,護兒無奈,只好率水師回還。本來還有一點希望的第三次出征就這樣因為崔君肅的膽小不想出徵而破滅。
八月初四,秋涼陣陣,楊廣自懷遠鎮班師回朝,三次大規模的徵遼軍事行動就此結束了。冬十月初三,御駕回到東都洛陽,未作休整就繼續西行,十五日回到京師長安。楊廣讓高句麗使者押斛斯政親告於太廟,算是獻捷。於是下詔徵高麗王高元入朝,徹底激怒了楊廣的高元知道去了肯定是回不了高麗的,所以高元根本不敢入朝,對於楊廣的詔令不加以理會,楊廣火大,拘留高句麗使者,並下敕令將帥整裝嚴備,向高麗展現出再度舉兵問罪遼左的決心意圖給予高麗王高元壓力使他入朝,但是一窮二白的高麗王就是不怕,弄得楊廣很是下不了臺。
其實第三次楊廣君臣也未必就是輕信了高麗王投降的謊言,否則肯定會按照慣例,逼高句麗割地賠款、遣子入質後再撤軍,而不會剛聽到一句服軟的話,就急急帶著大軍撤了回來。顯而易見,此時的大隋朝也已經困頓不堪,楊廣急於收兵回國休養生息;更覺得難以徹底取勝,擔心重蹈前兩次東征的覆轍,被陷死在這個泥潭中拖垮。其實到了尷尬的第三次徵高句麗的時候,應該說楊廣和大隋君臣的戰爭目標發生了變化,從一開始的要徹底滅掉高句麗讓其成為大隋版圖變成了征服它讓它臣服在大隋的腳下。所以不能說是隋朝君臣被高句麗人欺騙,而是他們認為高句麗服軟那是一定的。此次楊廣能知難而退,不與高句麗繼續打兩敗俱傷的消耗戰,雖是無奈之舉,卻也是百姓之福,更是一種理性和政治智慧的體現,足以證實他並非很多人印象中的那種不知進退,一味窮兵黷武的戰爭狂人。(未完待續。。)
第七十九章 李敏之死(一)
楊廣第三次徵遼之後,大隋帝國突然就流傳了一條“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言,這條讖言在隋末歷史上有著很大的名聲。這不僅僅是因為隋末歷史中李密、李淵、李軌均先後以之號令天下,當然最後只有李淵的成功應驗了這句讖言;還有的就是有一場歷史冤案與這條讖言的出現有關,那場冤案就是李敏之死。
話說當這條讖言在大隋帝國上下流傳的時候,作為皇帝的楊廣有點擔心帝國的未來楊家的統治了,但是又不能殺進天下所有姓李的人,於是他就在滿朝文武中重點排查,最後李敏就被認為最有可能是讖言中取代楊氏統治的李姓,最後楊廣採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把李敏宗族32人處以死刑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敏冤案。
為什麼李敏會成為楊廣最懷疑的物件呢,這是有原因的。其實當時在大隋帝國,最有權勢的李姓除了李敏一家族外,還有李淵與李密家族,當然那個時候李密已經在亡命天涯。他們三個都是關隴貴族最原始的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家族後人族輩。但是在當了楊廣時期李密家族已經沒落,後李密又參加了楊玄感的叛亂在那時已經亡命天涯;後來取代楊氏的李淵家族在那時也並是很露角;相對於沒落的李密與尚未有勢的李淵來說李敏家族則不同了。
李敏的爺爺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