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康澤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學研究] 《軍統內幕》作者:沈醉/康澤等【完結】
內容簡介親歷者。真故事。這是一部值得閱讀和收藏的書。本書的作品源自《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作品的作者絕大部分是原軍統各級組織的骨幹分子,他們的講述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面紗之下的真實的軍統;還有一部分是在軍統集中營受害者的親歷講述,讀者可從另一個側面認識一個殘暴的血腥的軍統。
軍統概況
關於&ot;軍統&ot;的沿革、演變以及組織、人事等,我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一文
中,有過較詳的敘述。該文最初發表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的《文史
資料選輯》第二十二輯上。一九六二年,北京群眾出版社將該文與我寫的《保密局
內幕》合併成單行本,作為內部刊物,印刷了兩版。一九八零年,文史資料出版社
又將《我所知道的戴笠》與文強同志寫的《戴笠其人》合併為《戴笠其人》一書公
開發行了兩版。本書原準備把《我所知道的戴笠》也安排進去,因鑑於該文前後印
行過多次,便決定不再加在《軍統內幕》中。為了讓沒有看到過《我所知道的戴笠》
一文的讀者,對&ot;軍統&ot;這個特務組織的簡單情況能有所瞭解,故特增加這一章,
以便能在讀到其他有關的篇章時,能夠銜接得起來。
&ot;軍統&ot;的全稱是國民黨的&ot;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ot;,簡稱為&ot;軍
統&ot;。
&ot;軍統&ot;的前身,為蔣介石法西斯統治集團&ot;中華復興社&ot;(簡稱&ot;復興社&ot;,
也有人叫它為&ot;藍衣社&ot;)的特務處。
特務處的前身則為軍事委員會密查組。它是由戴笠、張炎元、徐亮、馬策、胡
天秋、鄭錫麟等十人開始搞起來的,在軍統內部稱它為&ot;十人團&ot;。
一九三二年三月初,復興社成立(對內也稱為&ot;力行社&ot;)。由蔣介石兼社長,
下設中央常委幹事會,有幹事九人:賀衷寒、酆悌、滕傑、周復、康澤、桂永清、
潘佑強、鄭介民、邱開基。候補幹事三人:侯志明、趙範生、戴笠。
該社有:組織、宣傳、訓練、特務四個處,由戴笠任特務處長,鄭介民任副處
長。特務處於一九三二年四月一日成立,設有書記室,由唐縱任書記(以後稱書記
長),下設四個科,先後由張炎元、徐亮、梁乾喬、楊繼榮、徐業道等任過科長。
該處成立時,已由密查組的十多個人發展成為一百多人,以後逐漸發展到近千人。
由於復興社特務處是一個秘密組織,不便公開捕人、殺人。一九三二年九月間,
蔣介石又派戴笠兼任由c.c集團頭子陳立夫主持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處
長,使之便於公開搞特務活動。這個由陳立夫任局長的軍統局,是一個大雜燴,第
一處處長徐恩曾,是國民黨的黨務調查處處長,也是利用軍委會的招牌來作掩護的,
不同於戴笠以後主持的軍統局。
一九三四年七月間,蔣介石免去軍委會南昌行營調查課課長鄧文儀職務後,命
令戴笠兼任該課課長,將該課內外勤特務併入戴笠的特務處。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昌開會。這個時候,
雖然國民黨統率的軍隊,已從上海、南京敗退了下來,但蔣介石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