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攔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思維模式,是我們弄死李士群的保證。&rdo;
於是,胡蘭成與熊劍東聯手,雙雙火併李士群。
李士群大喜,他這人最痛恨閒極無聊,最喜歡與身邊的人拼死鬥爭。他越鬥越精神,越鬥越有勁。鬥到最後,周佛海、陳公博等人也全都加入,齊鬥李士群。
日本憲兵在一邊看熱鬧,發現李士群根本停不住,越鬥越歡快,於是一擁而上,將其毒死。
此人死去,&ldo;76號&rdo;終於消停了。
而胡蘭成為吳四寶復仇,鬥死李士群,佘愛珍感其義舉,以身相許。抗戰勝利後,兩人一起逃去了日本。
有錢才能辦大事
&ldo;76號&rdo;大亂鬥,生死之交一杯酒;有情飲水也是飽,無義遍地是人頭。
多少年後,胡蘭成回憶他的過去,說:&ldo;李士群毒殺吳四寶,把個&l;76號&r;搞成內鬥成風的亂盤子,就在於李士群自己是個病態的鬥爭狂。&rdo;
這類人疑心病重,天天在身邊尋找敵人。別人一顰一笑,他都會憂心忡忡,認為是鬥爭的苗頭。一旦鬥起來,兇狠無比,嗜血如狂,毫無理性可言。他對自己的要求,無限寬鬆;對別人苛毒無比,至死方休。他自己如此,並認為別人也是如此,所以才會不鬥死吳四寶不罷休。
杜月笙、吳四寶這類人與李士群恰好相反。李士群信奉人與人若非同黨,就是敵我。即使是現在的同盟,也是為了擊敗對手而暫時締結。一旦擊敗對手,昔日的同盟就成了新的敵人。而杜、吳出自江湖道,則認為敵對是暫時的,縱然血仇再深,終究要尋求共處同存的法子。
所以,李士群這類人完全無法理解杜月笙這類人,杜月笙這類人也無法理解李士群這類人。李士群這種人,會窮追杜月笙到底、鬥死方休;杜月笙這類人,則對李士群敬而遠之,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1941年年底,蔣介石召杜月笙到重慶,要求杜月笙立即考慮移居重慶事宜。此時,戴笠給杜月笙的那筆錢早已花光用淨。而要搬到重慶,就意味著把一個龐大的人群統統搬離,哪一個漏掉,說不定就會跑去當了漢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