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第1/3頁)
劉文濤/柯春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便是巴頓從克拉克堡調到邁爾堡的幕後情況。可以說,這次調動是巴頓後半生的重大轉折點,從此揭開了巴頓人生中那光彩照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頁。
但一開始,這次調動的意義並沒有表現出來。邁爾堡仍然是一個&ldo;社交站&rdo;,是遊獵、賽馬、打馬球和舉行宴會的好地方。巴頓傳統的社交生活沒有大的變化,但他安頓下來以後立即投入工作,就像在克拉克堡一樣進行嚴格的管理,對部隊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但是,邁爾堡不是克拉克堡,這裡的公子兵們是很難接受巴頓的這種作法的,他們雖表面上不敢反抗,背後裡卻叫苦連天,大聲罵娘。不過,巴頓的兩項改革倒是挺受歡迎:一是將邁爾堡每年一度的馬術表演變成熱鬧的慶典;二是規定牧師佈道時間為10 分鐘以內。
巴頓到邁爾堡接任要塞司令剛滿九個月,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就在歐洲爆發了。1939 年9 月1 日正巧是馬歇爾就任陸軍參謀長之日,這一天的凌晨4時45 分,希特勒德國出動2500 多輛坦克,2300 架飛機,57 個師,約150萬人,對波蘭進行突然襲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德軍即佔領波蘭大片國土,包括首都華沙,東歐大國波蘭宣告覆滅。在這次戰爭中,德軍以坦克和飛機組成核心力量,實施大縱深分割包圍的閃擊戰,一舉殲滅波蘭的數十萬軍隊。以坦克為核心的機械化部隊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德波戰爭打響後,英法雖然迫於輿論壓力對德國宣戰,但它們並沒有給予波蘭任何實質性援助。英法聯軍百萬大軍只是躲在西線馬奇諾防線的工事裡,與德軍相對峙。從1939 年9 月3 日英法對德宣戰到1940 年春,在歐洲大陸上,英法聯軍同德軍沒有進行過一場真正的戰鬥。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臭名昭著的&ldo;奇怪戰爭&rdo;,或叫&ldo;假戰爭&rdo;。
德軍解決波蘭問題後,揮兵西向,首先於1940 年4‐5 月佔領北歐和低地國家大片領土,隨後5‐6 月以坦克部隊組成的強大突擊集團一舉突破被認為坦克不可穿越的阿登山口,將英法聯軍打得潰不成軍。英軍灰溜溜地從敦刻爾克撤回本土,法國則甘拜下風,宣告投降,任人宰割。
在不到40 天的時間內,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法國,在希特勒j 克和飛機組成的強大突擊集團的打擊下,居然沒有進行任何強有力的反擊,就投降了。這個謎至今還令歷史學家費解,雖然法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軍事角度看,其軍事理論落後、武器裝備陳舊、部隊訓練不足等顯然是重要的因素。希特勒全新的戰爭方式令法國人目瞪口呆,無法招架,俯首稱臣。從1939 年9 月至1940 年6 月,歐洲大陸在希特勒的導演下發生的一幕幕悲劇,震驚了全世界,更令美國軍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不安。飛機和坦克是希恃勒征服歐洲的兩大法寶,但美軍最缺的正好是這兩種戰爭機器,組建獨立的裝甲部隊已成為燃眉之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裝甲部隊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1920 年的《國防法案》將坦克兵併入步兵部隊,對這一新武器和新兵種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其實,當時世界主要強國普遍對坦克重視不夠。多數軍事理論家認為,坦克的基本任務是支援步兵作戰,這就意味著它只是一種打擊力強、但速度緩慢的機器,無法取代騎兵的速度和機動力。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證明,由於機槍的廣泛使用,防護能力弱的騎兵已不能擔當突擊和機動力量的重任,坦克取代戰馬已成為兵器發展吏上的必然趨勢。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和利德爾。哈特等人對此作了精闢的論述。他們主張建立以坦克為核心的機械化部隊,取代原有的騎兵部隊。遺憾的是,這一科學的忠告沒有受到當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