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1/2頁)
[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國南部的奴隸制度
奴隸制構成南部獨特的社會體制的基礎。雖然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南部經濟的基本制度是種植園農業,不是奴隸制本身,可是這兩種說法並沒有多大區別。奴隸制與種植園自17世紀起就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了。在1850年代,從事採礦、交通、建築、伐木和製造業的奴隸只佔奴隸總數的10;家奴和從事其它非農業勞動的奴隸佔15,其餘佔75左右的絕大多數奴隸是從事農業勞動的:55種植棉花、幾乎全部水稻、甘蔗和大麻及一大部分糧食作物都是由奴隸勞力生產的。
擁有奴隸的南部白人家庭只有三分之一,但由於奴隸昂貴,這個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對比之下,1950年只有2的美國家庭擁有與一個世紀前一個奴隸價值相當的公司股票。1850年代,近一半奴隸主只有5個以下的奴隸;但是佔總數12、擁有20個或更多奴隸(這個數目通常區別種植園或農場的標準)的奴隸主佔有了一半以上的奴隸。
統治民族的民主
蓄奴制對於非蓄奴白人有何利害關係呢?對於這部分人,存在著幾種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者認為他們無一例外,都是些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無文化知識並沾點種植園經濟的邊勉強度日的&ldo;窮苦白人&rdo;。與此相反,一些南部的歷史學家認為,這些種植糧食並為市場種植少量菸草、棉花或養豬的&ldo;樸實平民&rdo;是自豪、聰明、欣欣向榮和政治上起重要作用的農村中產階級。許多現代學者,包括北部和南部的,則把他們看作是反對蓄奴制度的潛在力量,因為種植園制度對他們沒有好處,他們感到蓄奴制把一切勞動都降格為奴役勞動了。
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面。為避免偏見,實事求是,必須把農村中三種不同的非奴隸主白人區分開來。一組是&ldo;山區&rdo;居民,即居住在阿巴拉契亞高地、馬裡蘭西部和肯塔基東部至阿拉巴馬北部的峽谷、密蘇利南部和阿肯色北部的奧薩克高原的居民。這些地區的奴隸人數很少,其居民大多數是種植糧食和飼養家畜的小農場主。在政治上,山區居民常常在議員名額分配、州政府對內部改良的資助、土地稅及奴隸等問題上與山下和低地居民持對立態度。他們是種植園經濟的反對派,其態度與南部反蓄奴制第五縱隊最為接近。在內戰期間,他們中的許多人是忠於聯邦政府的。
第二部分人生活在&ldo;松林區&rdo;或&ldo;雜草地&rdo;,那裡是沙地或沼澤地,位於北卡羅來納東部、喬治亞和阿拉巴馬南部,密西西比東部和其它許多峽谷地帶。這些人最合乎&ldo;窮苦白人&rdo;的傳統形象。他們只種幾英畝玉米地或在林區放養幾匹骨瘦如柴的牲口。儘管他們有時也向南部較富裕的地區出售少許生豬,總的來說,他們像那些山區人一樣,極少參與商品作物經濟活動。
但第三部分非奴隸主白人,人數最多,在這種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居住在山下或不那麼肥沃的沿海低窪地帶。他們每年收穫一兩包棉花,或一大桶菸草,也種些糧食作物。他們在個人利益上和情緒上與種植園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為種植園軋棉花,也有可能向附近的種植園出售自產的豬肉。他們中許多人對奴隸主的地位垂涎三尺,而且也確有某些能幹的或幸運的人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南部還存在著傳統的親連親的關係,一個非奴隸主白人很有可能是位於同一條公路沿線的某個莊園主的堂表兄弟或外甥、侄子。大種植園主還按照習俗,每年舉辦一、兩次野餐會招待窮苦的鄰裡‐‐尤其是他正在競選議員的時候。
在奴隸主與非奴隸主白人之間,除了存在著他們潛在的階級矛盾緩和的親戚關係和共同的利益外,還存在著一種最重要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