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威廉·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創傷和中年的喪女之痛,生活信念和宗教信仰陷入了危機。儘管他仍維持做基督徒的表面文章,但在內心深藏著對上帝的疑問和責難,個人情緒似乎總是被巨慟的冰雪覆蓋。在那個正常時間裡並不存在的週末(可能上帝進行了時間轉換),他滿腹狐疑地赴上帝之約,前往女兒梅西被殘害的棚屋,透過與上帝恍然如夢的對話,透過對神聖關係的體驗,不僅治好了內心難以癒合的傷口,也使他的信仰方式有了積極的轉變,他講述的離奇經歷也成為深刻影響他周圍人的&ldo;見證&rdo;。
讀《棚屋》的時候,首先吸引人的可能是小說的框架懸念:誰綁架和殺害了梅西?誰用不尋常的方式,向麥克發出了去棚屋的邀請?上帝如何消除麥克信仰上的困惑和胸中的憤怒?麥克如何使家人、朋友相信他講述的經歷?
第一個懸念雖沒有給出充分的、令讀者滿意的答案(僅在小說快結束時匆匆交代了幾句),但到了小說的中段它就被逐漸淡化了,對情節發展的關注讓位給了對神與人關係的思考。書中涉及的信仰問題有的很尖銳‐‐如果上帝存在,為何要容忍梅西被殘害這樣的慘劇發生?有的觸及信仰的本質並具有普遍意義‐‐神與人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耶穌的死究竟起到什麼作用?人想擺脫絕望應重建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小說裡有關信仰的觀點引發了評論家們和宗教界人士激烈的爭論:它到底是滋補現代人生活信念的心靈雞湯,還是貶低傳統信仰方式的異端邪說?這種爭論恰好證明瞭《棚屋》對讀者心靈非同一般的衝擊力。
翻譯《棚屋》註定會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也許是過分緊張地忙於領會書中有關信仰問題的討論,竟沒有注意到時間的悄然飛逝,編輯例行的督促使我猛醒,轉眼間已到了交稿的最後期限。在翻譯過程中要經常查閱相關的《聖經》條文,外婆留給我的黑封皮舊《聖經》和父親送我的英漢對照本幫了大忙。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都深切知道書中所說的&ldo;在愛和原諒中(而不是在恨中)獲取更大力量&rdo;的含義。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