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第2/2頁)
王春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多採用石膏製成的各種彩色仿大理石板為原料,在牆上鑲拼嵌合成簡單的圖案。也有少數以大理石片、彩色琉璃片為原料的極其富麗的鑲拼畫。1831年,龐貝城出土了著名的鑲拼畫《伊索斯之戰》。這幅畫高23米,寬45米,表現出了極高的製作水平。整幅畫約用了150萬塊嵌片,嵌片之間鑲接得天衣無縫。雖然所用嵌片的顏色只有白、黃、紅、黑4種,但畫面卻給人以豐富的色彩感受。畫面的內容是公元前333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擊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戰爭場面。畫家用一顆枯樹來表示戰爭所發生的環境,其餘集中描繪兩軍對陣形勢。波斯軍隊佔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坐在馬車上的大流士三世位置很突出,大流士表情驚恐,正高舉右手下令撤退。亞歷山大畫在左側,並不佔突出地位,但卻給人一種銳不可當之感。整個畫中最為傳神的是替大流士三世駕馬車的車夫,他右手高舉馬鞭使勁抽打馬匹,左手拽緊韁繩,企圖掉轉車頭後撤,整個畫面瀰漫著強烈的戰爭氣氛。《伊索斯之戰》有很強的立體感,明暗層次分明,顯示了畫家高超的水平。另外,它的製作方法和題材有明顯的希臘城市壁畫風格。
公元前1世紀時,龐貝城又流行起一種被稱為&ldo;建築式&rdo;的壁畫。這種壁畫大多在牆壁上繪出各種建築,透過這種具有縱深感的立體圖形,達到擴大室內空間、豐富室內裝飾的目的。
公元前後,龐貝城的壁畫風格又有了變化,開始追求華麗的畫面效果。當時龐貝城貴族日益增多,世風日趨浮華,反映在壁畫上表現為只追求豪華的外形,內容則很貧乏。不過,這時壁畫中出現了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和古埃及特有的圖案裝飾,表明此時羅馬跟北非的交流已趨頻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