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什納達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常善是武將出身,身經百戰,可是偏偏非常重視教育,平時也經常結交一些文人雅士。常善認為,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後來調任羊州將軍,便大力著手羊州固山營的固山子弟的教育。
而且,常善認為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如果只是幾千年只研究那幾本“聖賢書”,肯定會逐漸落後於時代。
當年黛青太祖皇帝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到了世祖的時候就入主中土,僅憑二十萬固山披甲將士就征服了人口數千萬的中土和南土西尼各方勢力,關鍵的關鍵就在於黛青王朝非常積極的學習各方各族,甚至包括西洲的所有能夠接觸到的文化和技術。
而近代以來,黛青屢屢敗給西洲列強,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在科技,尤其是軍事技術方面,黛青自入主中土以來止步不前,逐漸停止學習外域文化所致。
而且,在羊州待得越久,常善越發現,洋人的東西即使說不上比黛青原有的東西好上多少,可是也並不矛盾啊。既然古倫人可以學習塔拉人的技藝,吸收西尼人的文化,為什麼就不能學習西洲人的學問呢?所謂藝多不壓身,多學習一些東西,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與西尼人珍視傳承祖先文化不同,古倫人更看重學習身邊優秀者的文化。如果遇到強大的對手,那就向對手學習,逐漸學會對手的的優勢,甚至有一天超越對手。這,其實正是古倫人最核心的傳統精神。其實,古倫人越是“向他者學習”反而越是“繼承了先人”。雖然現在很多古倫人已經失去了這種銳意進取之心,但是常善卻依然仍然不忘初心。
所以,在保持對傳統教育的重視的同時,常善認為應當將重點放在對“夷學”的加強上,讓年輕人甚至孩子從小就接觸並掌握夷人的思想和技能,那麼在以後與夷人交往的時候,就不會因為無知而犯下不必要的錯誤了。
而學習夷學的途徑,最好的當然莫過於羊州同文館。
但是常善很快發現,朝廷對於羊州同文館的投入微乎其微。師資不強只是一個方面,其他各個層面,都受到制約。
其實,朝廷對於同文館還是很重視的,真正讓常善認為是問題的是:入學者幾乎完全集中於固山子弟或者西尼士大夫家庭的學子。雖然他們幾乎都是科舉考試中的“失敗者”,但是出身的門檻仍然是非常高的。這就導致學校整體的風氣是:既奢華又無品。學生們都出身富貴人家,又正值年少,所以吃喝玩樂是免不了的,但是因為之前在科舉學習中已經備受煎熬,所以對於任何學習之事都是沒有什麼興趣的。
那麼,是否寒門以及上進學子不被允許進入呢?也不是,只不過當整個學校已經被這些花花公子們佔領的情況下,貧寒子弟會被他們譏諷嘲笑,而上進之士也很容易被他們帶壞,或者因為不能相融而遭到排擠。
大家都不讀書,就你積極,顯得大家多不好看?
於是,學風日下。
當然,對於這些世家子弟們的頑劣,朝廷絕不會坐視不理,而解決之法倒也簡單粗暴——一句話,叢林法則,優勝劣汰。
學館制定了館章,規定:“同文館肄業生,每年甄別一次,其於西洋語言文字無所通曉者即行撤退,挑選更換”;“同文館肄業生以三年為期,能將西洋語言文字翻譯成書者,以府經縣丞為升階旗號,願就武職者,以防禦為升階”;學生“每日卯刻入館,酉時出館……或因事請假,先向館長報名,違者撤退”;“同文館每月考察一次,一等二名,每月賞銀二兩,二等四名,每月賞銀一兩”。
所謂撤退,就是開除學籍。
不好好學習會被開除,學得好則又有官當又有錢賺。這樣的制度之下,用不著怎麼親切關懷,促進疏導,只要將制度嚴格執行,學生們的面貌和成績自然會提升上來。而這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