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第1/2頁)
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何進親自請劉虞喝了頓酒,又跟袁紹一起軟磨硬泡,說他們實在沒辦法了。如果任由他們的節奏來徵發,那就等秋天再指望南匈奴援軍吧。
要想提前,就得劉虞動用自己的個人威望和人情,親自給羌渠單於寫私人信件求援,跟聖旨一表一里推動這事兒——何進其實也知道,劉虞的個人威望,在羌渠單於那兒比漢靈帝的聖旨更管用。
劉虞推辭不過,只好暫時把這事兒記下,擱在自己的待辦事項裡。
而何進也沒虧待劉虞,因為第一時間徵發羌渠單於不順利,作為交換條件,何進就給了劉虞手下一些武官官職的空缺名額。默許劉虞上任州牧之前可以任用心腹,徵闢一名校尉、數名都尉與軍司馬,再在全國範圍內自行徵兵一定規模,到時候一起帶著去幽州上任。
這才有了後來劉虞派遣都尉四出、徵發丹陽兵等精兵的編制配額。
……
被何進甩鍋之後,劉虞回府就開始為他的調任做軍事準備工作。
他當時還是大宗正,手下的屬官也都是一堆掌管王族戶口的漢室宗親,懂兵的不多。
一想到要寫信給羌渠單於、求羌渠單於出兵,劉虞便覺得身邊乏人可用。
缺乏懂外交談判的人才啊!這信可怎麼寫?
他自己的威望當然是足夠的。但跟單於談條件這種具體工作,才是要擅長外交的人才行。
劉虞把宗正府裡的屬官在腦中全部過了一遍,最後竟然想到了那個官職最小最卑微的傢伙——只有正三百石的李素。
「此人在宗正府中雖然名微望寡,但當初聽君朗說,他在大將軍府上時,就曾面駁袁紹、直諫袁紹不諳胡人心思,君朗與曹操也都覺得李素所言不無道理……這求援信,就讓李素來想想說辭吧。」
他這麼想著,就把李素招來。
「拜見宗伯。」李素很快就到了,恭敬地任由劉虞吩咐。
劉虞也不客氣:「大將軍矯詔徵發匈奴騎兵,但是暫且被羌渠單於拖延了。大將軍便讓我以個人之名,給羌渠單於私信,從旁慫恿。素聞你知胡情、擅揣摩胡酋心意,可願幫我寫這封求援信?放心,最後我會親自潤色、謄抄一遍的。」
劉虞只需要李素幫忙想幾點勸誘的話術。
李素心中一沉,第一反應依然是勸阻:「宗伯,我一貫以為,縱然徵發南匈奴成功,只要朝廷不給錢糧,南匈奴內部恐怕也遲早不穩。何進既然徵不到,不如就此作罷?」
要李素寫信,對李素而言當然毫無難度。
他上輩子就是外交學院的,只是後世天下太平,用不到他那一身詐英坑美的屠龍之技,他才大材小用去當談判專家。
現在能學有所用,把本專業的技能用上,李素早就陰血沸騰,想要發洩陰謀騙人了。
但提醒是不得不說的,否則將來南匈奴真出了事,劉虞怪罪他那就不好了。
劉虞也有很多難處,最終果然沒有聽進去:「你說的,不無道理,但『南匈奴遲早不穩』,這個遲早究竟是多久呢?朝廷枯竭,遠水不解近渴。
如若強徵南匈奴,會導致羌渠單於一年半載之後才不穩,甚至數年後才逼反,那麼眼下就該徵!匈奴人不會連這點壓迫都受不了吧?總不至於第一次不給錢徵,他們立刻就反?
而且,箭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羌渠單於跟何進虛與委蛇,也只是說秋草馬肥之後再南下,沒說不南下。我們不寫這封信,羌渠單於最終還是會南下的,我總不好從中作梗阻撓何進。既然如此,遲不如早,說不定靠著這些兵,還能儘快壓制幽州亂局。」
劉虞都把話說這麼明白了:徵發不徵發是何進的鍋,他們宗正府的人推動,只是加速這個程序,結果不是他們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