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1/3頁)
餘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願你在塵世中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是他十年前寫的詩句。我真不知道--假如今天他還活著,還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來嗎?
最近,我還讀到一本名叫《沉淪的聖殿》的書,是我在飛機場等飛機的時候買的。機場裡很少有值得閱讀的書籍。而這本厚厚的書,在一大堆&ot;官經&ot;與&ot;商經&ot;之間峭然獨立。
我一拿起來,就放不下了,立刻買下來。有了這本書,此後飛機上的三個小時,我靜靜地閱讀著,完全沉浸在一種聖潔的氛圍之中,甚至忘記了自己在飛機上。
這本書的副題叫&ot;中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地下詩歌遺照&ot;。在書中,我發現了一大批星光燦爛的名字,北島、舒婷、郭路生、芒克……以及更多以前我不知道的、卻同樣重要的名字。插頁裡還有他們不少的照片,許多人我原來&ot;只聞其名、不見其人&ot;。於是,我將詩歌與詩人的照片一一對照--在一首哀傷的詩旁邊,卻看見一張作者微笑著的照片;剛讀完一首典雅的詩,卻發現作者原來長著一臉的大鬍子。在對比與反差中,我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感受。
那是一個詩歌的年代,那是一個覺醒的年代,那是一個反抗的年代,那也是一個思想的年代。那時候,一首詩歌所引起的轟動,簡直就像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經歷了漫長的精神奴役的青年以及那些不再青春的&ot;青年&ot;,在詩歌中開發出一塊青翠的精神綠洲。
人心的溫暖和堅韌,玲瓏剔透地展示出來。
那是這個萎靡而垂老的民族少有的青春期。那個時代的盛況,是空前的,也幾乎是絕後的--至少九十年代以來,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純真而飽滿的精神生活了。
我很遺憾,沒有能夠趕上那個黑白分明而沒有曖昧的時代。那個詩人們熬夜油印《今天》上街散發的時代,那個在白洋淀的蘆葦之中吟唱的時代,那個一邊啃著饅頭鹹菜、一邊更加饑渴地閱讀&ot;灰皮書&ot;的年代,那個子彈在城市飛舞、饑荒在農村泛濫、思想者走向斷頭臺的年代。
《沉淪的聖殿》中,講到了郭沫若的第八個孩子郭世英的故事。這位與父親一樣才華過人的青年,卻不像父親那樣卑躬屈膝、指鹿為馬。他在&ot;說實話,還是說謊話&ot;之間,毅然選擇了前者。這種選擇在&ot;文化大革命&ot;那個慘酷的年代裡,意味著牢獄之災、皮肉之苦,甚至身敗名裂、人頭落地。
作為居住在深宅大院裡、&ot;黨和國家領導人&ot;子女的&ot;天之驕子&ot;,郭世英的人生道路與父親截然不同:郭沫若在&ot;五四&ot;時代一度曾經是叛逆者,吹奏著新文學嘹亮的號角。後來,為了榮華富貴和官職名號,他心甘情願地充當偉大領袖的文學弄臣。這時,他雖然地位尊崇,宛如文壇的&ot;泰山北斗&ot;,卻連一首像樣的詩也寫不出來了。
他的兒子郭世英,不願承襲他擁有的這一切,這用良心換來的一切,而勇敢地宣佈:我要與一切戕害人性的制度、一切愚弄人的文化決裂,我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有獨立意志和思想的&ot;人&ot;!
當年,父親曾經嘗試過走這條道路,發覺代價太大,很快就放棄了;如今,在更加嚴酷、更加冷漠的體制下,兒子卻毫不畏懼地走上了這條風雨不歸路--他們的文學社團被定為&ot;反革命&ot;組織,他以重罪入獄,連父親也救不了他(懦弱而自私的父親也不敢出面救他)。
不久,年僅二十五歲的郭世英慘死在監牢之中。直到今天,他究竟是自戕還是死於謀殺,依然撲朔迷離,相關的檔案材料後來都不翼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