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頁 (第3/3頁)
海的挽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認為衛啟濯能夠撼動袁泰,但如果衛啟濯這回真正攻訐的人是袁泰的話,那麼他們很可能會因此惹上麻煩。
永興帝見問了半晌都無人應答,冷冷一笑:&ldo;不說話便是預設了,所以朕可以認為你們頭先不過是蓄意誣告麼?&rdo;
眾人大駭,紛紛跪地口稱冤枉。
&ldo;冤枉?一個兩個是冤枉,一群也是冤枉?還是說你們得了誰的指使,趁著衛卿離京,一哄而上,欲陷他於不義?&rdo;
跟惶惑的言官相比,袁泰卻是平靜得多。與其說平靜,倒不如說是震驚憂懼之後的強制自持。
他如今算是看明白了,什麼將尹鴻下獄,什麼龍顏大怒召衛啟濯回京問罪,根本全是假的。
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有被那些彈劾誤導。即便曾經產生過一些懷疑,也在讓衛啟濯順道拐去荊襄賑災之後消弭無蹤了。
因為皇帝在瞧見那些彈劾之後,應該是派了人去暗中監視衛啟濯的一舉一動。衛啟濯當時人在湖廣,如果真的存有異心,訊息必定十分靈通,一旦知曉了京師這邊的動靜,自會有所行動,尤其在可利用職務之便交結武將的狀況下。但是皇帝顯然沒有發現衛啟濯有何異動。甚至於,衛啟濯是回京之後才知曉他被彈劾的事情的。
且不論是否裝的,光是這一點就很可以打消皇帝的疑心了。要是這樣都能有謀逆之心,那麼是個人都能造反了。
所以,其實皇帝讓衛啟濯去荊襄賑災只是一種試探,但這還不太夠。後來衛家太夫人病危,皇帝下旨將衛啟濯召回京師時,應當只是對他放了七八成的心,剩下的那兩三成,估計是在衛啟濯大鬧袁家以及看罷他那萬字奏章之後跟著消弭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