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部分 (第2/5頁)
僻處自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一些事故,不得不舉家搬到這蜀中,只是在你兩歲的時候。你父親就得了急病走了,他走之後,咱們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只好帶著你嫁給了朱家。”
王氏說來簡略。落在周元亮耳中,不吝於九天霹靂,原來夢中所見,無一不是真的。
當然他也沒看到王氏拋棄他沒有成功的那些事,王氏自己也沒說。
他只知道王氏雖非他生~母,卻帶著他改嫁,著實難得,這份恩情。這份養育之恩,重於泰山。
同時亦知道自己不是朱家的子孫。更不知如何自處。
他心中傷感,慼慼之情,王氏亦能感覺到。
當時即使有拋棄他的心思,可是這麼多年下來,早就將對方視如己出了。
周元亮默然而退,第二日終於做了決定,說要外出遊學。
王氏心裡知道留不住,也隨他去了。
周元亮孑然一身出了朱家,只感覺天地茫茫,無一可容身之處。
他想到了那座山,山上那個道人。
到底他是有根性的人物,心中隱約知曉恐怕那道人跟自家干係不小。
他讀書過目不忘,仔細回憶那山情景,以及山中草木,對應從前見過的荒經,發現那山極有可能是五臺山,起初又叫做太乙山。
只是這一路千山萬水,他不過十二三歲,要去那裡,可謂艱難險阻。
他心中不免道:“亦未必是那裡,怎麼能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就千山萬水而去。‘
心中另外一個聲音道:“你已經破家出門,難道就這樣灰溜溜回去。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他長在蜀中,當然耳濡目染下,知道大儒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的故事。
那篇文章講道:蜀中有兩個和尚,一窮一富。
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怎麼樣?”富和尚說:“你憑藉什麼去南海?”窮和尚說:“我只要一個瓶子和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一直想要僱船順江而下,還沒能夠去成呢,你能憑藉什麼去南海?”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富和尚。
蜀國邊境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裡的路,富和尚沒有到南海,窮和尚卻到了。人們立志求學,難道還比不上蜀國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周元亮此去即使找不到那位道人,但是一路遊歷過去,行萬里路,對胸中見識豈無增長。
他心念及此,豪情頓生,不禁折下一根樹枝,在前面一處空地寫到:
孩兒此去別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何處不青山。
雖然是前人舊作,卻符合他此時此刻心境。
此事在後世亦廣為讚頌,直到將來,周元亮被譽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皆從今日開始。
數月之後,周元亮到了五臺山附近的白石鎮。
這山腳之下,極為繁榮,他還發現家家戶戶都供奉著一個道士畫像,跟夢中所見道人一般無二。
他已經知道這山上住著神仙,有人據五臺山的古稱‘太乙山’,將那位神仙稱作——太乙混元祖師。
聽太乙混元祖師講道,走出去的弟子不計其數,這方圓百里,近十年來更是風調雨順,安平樂道。
周圍百姓淳樸,佳佳供奉,直如萬家生佛。
只是數月前太乙山降下一道仙濟,從山腳到山頂,只得一條路,那是一條石階,據傳共一萬八千級,只有走得上去的人,才能聽講。
那石階亦是奇怪,一千個人中都未必有一個人能從此路上山,還有些武林高手或者練氣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