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商議(本書不入v,求票票~) (第2/3頁)
糖油粑粑真好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掌權的。
可歷史在這兒拐了彎兒。
李三娘的記憶裡,七歲後就是武帝登位了,根本沒有李旦的事兒,國號仍為大唐,只是改了年號為天授元年。
並從這位武帝的各種施政手段來看,是穿越人士的可能性極大。
因為她帶頭喝起了清茶,還用起了床、椅凳,大幅度減少了跪坐,且她還是位武力值極高的掌權者,長安城內的流言說是宮內宮外幾次刺殺都沒有得逞。
她也沒有繼續殺子,李旦活的好好的,現在還在朝堂上活躍著。
不過,李三娘兒時的記憶裡,長安城內有一段時間家家戶戶都戰戰兢兢閉門鎖戶,李父那段時間不怎麼著家,李大兄也甚少回來。
記憶深刻是因為李二兄的次子是那時出生的,她幫阿孃燒水煮剪子,家裡只有李二兄在。
歷史拐了彎,卻對現在的李三娘來說是件好事。
武帝登位以來,實施的各項詔令都是利於百姓、利於女子的。
就好比長壽元年的詔曰:因感情生變,男女皆可提出和離,女子和離歸家只要男方允許,可攜帶女娘歸家撫養,女娘之父可隨時探視,並付於和離女子一定數目的撫養女娘的辛苦費。
為什麼李三娘明確知道這一條詔令?
因為那年成安公主進宮哭訴自己因駙馬寵幸妾侍而心傷,悲不能行。
成安公主想與駙馬和離,回公主府自過,同時也想帶回自己唯一的女兒華明郡主。
但駙馬及其宗族不允,言華明郡主雖是女娘,但也是其家族之血脈,不可帶離。
武帝聽完,大筆一揮,下了此詔令,華明郡主得以隨其母成安公主和離一起回公主府。
當時這事兒鬧的挺大,紛紛揚揚一個多月長安城大街小巷,東西市的胡人都在拐著彎的暢聊此事。
所以,這條詔令人人得知。
坐在首位的李父一邊撥動著茶盞一邊對李三娘說道:“三娘,你怎麼想的,你跟大家說說,別怕,你大兄是金吾衛,你二兄和阿耶也不是那易碎的琉璃瓶兒,咱們李家人也不是那隨意好性兒任人欺負的人家,你怎麼想的,便都說說。”
李三娘端起還有些熱的茶盞抿了一口,放下茶盞,抱起露珠兒坐在自己懷裡,看著坐在上首的李父和李母,下首坐著的李大兄他們,以及背後站著的孩子們,收了收內心的想法,斬釘截鐵的說:“兒定是要和離的,兒撞破了王子恆和他那表妹的醜事,就再也無法忍受他們那一家子了。和離倒是簡單,兒記得少時阿耶教我識字時,講過《唐律》裡《戶婚律》,只要王子恆同意,兒就能和離。兒的嫁妝也都能拿回來。”
說到這裡,李三娘抱了抱露珠兒。
“可麻煩的不是兒與王子恆和離的事兒,是兒想帶露珠兒歸家撫養的事兒。王子恆再不在意露珠兒這個小娘子,露珠兒也總歸是王家血脈,今兒王家大兄和王子恆的態度,兒想帶露珠兒歸家的事兒怕是難上加難。”
“小妹的顧慮很是有道理,我這個金吾衛可能還有些分量,要是趁機壓一下王家也不是不可以的。”
“大兄說的有理,王家幹得主要是藥鋪的買賣,王家大郎在西市新開的鋪子,咱們可以拿來做些文章。”
聽了兩位兄長的話,李三娘心裡很是感慨,這古代封建社會里,能有這麼疼愛出嫁妹妹的兄長,也是那李三娘的幸事。
可事情可以這麼想,但不能這麼做。
“大兄和二兄說的是個法子,但小妹覺得這事不能這麼做。露珠兒終究是王家血脈,咱們要是真威脅王家,可能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了。
小妹想著,往日王家婆母就對我成婚三年只得露珠兒一個小娘子不甚滿意,王家婆母該是巴不得我和王子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