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的幾種方法 (第4/6頁)
戰歌連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術在進步,但在守城技術的對抗下,攻還是遠遠難於守的。不過這種不平等很可理解,守方是將長期積累的人力化為城牆儲存著,攻方是一次出動所有人力,兩者戰場上的不平等,實際正體現了投入力量的平等。在戰國時期,攻防雙方的兵力可以懸殊到這樣的程度,假如攻方以10萬之眾圍攻,按《墨子》中的論證,守方只需將4000餘人,按每2米9人的密度部署,即可在最大不過920米的主攻方向上挫敵銳氣。
豐富的攻守技術雖助秦統一六國,但到了堪稱帝國盛世的漢代,其發展卻幾乎陷入了停滯,直到進入魏晉,才再次啟動。
首先登場的是馬面。陡直的城牆雖不利敵軍攀爬,但同時也會增加城下死角的範圍,儘管戰國時就用突出外側城牆的木樓和豎立尖木樁帶加以彌補,不過針對此問題的永
久xg牆臺還是出現了。馬面突出城牆外側(),與城牆合為一體?()?[()]『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上設供士兵休息的戰棚,戰棚四周有木樁圍護。與各種城防新技術一樣,馬面用於戰事較多的邊防應該更早些,但被帝國腹地首次採用,則是在曹魏洛陽城的重建中。
其次登場的是南北朝時的夏統萬城。所以將統萬城作為技術介紹,是因其除了有又長又多的馬面外,還有多種先進之處,以至後世≈ot;深可為法≈ot;也。統萬城牆身由‘三合土‘夯築而成,這種組成為石灰、沙粒和粘土的混凝土,至今仍為建築良材,蒼白sè的牆體經過≈ot;錐入一寸,即殺作者≈ot;這般嚴酷的工程驗收,以至≈ot;緊密如石,鑿之則火出≈ot;。角樓被強化為巨型建築,結構有些像如今的航空塔,但有多層,外面蒙以生牛皮,當時的皇帝赫連勃勃曾頌讚其≈ot;高隅隱ri,崇墉際雲≈ot;。馬面內建倉庫,既利於迅速補充軍需,也開創了明代在城牆內側修築藏兵洞的先河。
最後登場的則是唐代的多項新發展。
工事方面的發展大多是基於戰國已有技術的加強,像傅堞演變而來的重城,即城中之城,馮垣演變而來的碉堡式工事-羊馬城,以及為對抗床弩攻擊而在城門、城角、直至整堵牆表面砌磚的磚城等,只有弩臺是個例外。弩臺為方形,根部邊長14米,高15米,頂部邊長7米,四周圍有夯土牆。臺底開門,守軍可透過天井的繩梯爬上臺頂。臺頂架有氈帳,內藏5名弩手及各種軍需。將弩臺在距城牆150米之外,間隔150米設定一圈,就形成了城牆與弩臺、弩臺與鄰臺互相支援的交叉火力網。
裝備方面也有不少發展。戰國時的累答,已經改為荊條編制或用布縫製,火擂木則改為韋草灌油蠟製成,形狀如同燕尾,稱為‘燕尾炬‘,拋石機也增加了轉向功能。此外,還有新出現的鐵鴟角、叉竿和鉤竿。‘鴟‘是鷂子之意,鐵鴟角自然就是鐵鷹爪了,專門從城上拋下鉤砸敵軍。叉竿的效果相當殘忍,順雲梯向下推,用橫刃切斷敵人手足。鉤竿可以鉤住雲梯向外推,使敵軍上下不能,眼睜睜被一一干掉。
如果說chun秋攻城技術的發展,是基於攻城手段的貧乏,戰國攻城技術的發展,是基於攻城謀略的貧乏,那麼到了魏晉隋唐,在城防ri趨森嚴的情況下,攻城技術自然就要向強化威力的方向發展。時至唐代,床弩和拋石車不但從失落的歷史中重獲新生,其威力亦不可與往ri並論,唐初李世民圍攻洛陽時,動用的床弩由8張弩連成,所用之箭粗如車條,箭鏃大如巨斧,拋石車所用的石塊,已重達30公斤。
再次提到拋石車,就需要細說一下了。這是一種利用槓桿原理拋shè石彈的大型人力遠shè兵器,chun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較隋唐更有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