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的幾種方法 (第2/6頁)
戰歌連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攻門敵軍,而一旦敵軍破門進入甕城,更會陷入四面居高臨下的夾擊。城門之上建單層城樓,是城門爭奪ri趨激烈的表現。橋身能被提離地面的吊橋則已被用於一些純軍事功能的城池。除上述之外,在吳越水鄉,隨同跨河而建的水城的出現,供船舶往來的水門也誕生了。
chun秋攻守技術的飛躍,還只是戰國鏖戰的序曲。除了南宋,在中國攻與守的歷史中,再沒有比戰國更輝煌的時期了。此間產生的完整攻守法則,令秦漢隋唐軍事家們的思索無出其右。
戰國城防層次分明,陣地從城外15公里便鋪展開來,由外向內劃分為荒蕪圈、jg戒圈和城防圈。
距城15公里範圍內是荒蕪圈,實行堅壁清野,能撤進城的全部運走,如果必要,還會將帶不走的付之一炬,並向水井投毒。
離城5公里處,就進入了jg戒圈。延jg戒圈邊緣,每隔一定間隔,在制高點上設3人偵察哨一座,形成一道jg戒線。偵察哨之後,每隔15公里設一聯絡哨,保持偵察哨與城池間的聯絡。白天的聯絡訊號是,發現敵軍舉一幟,接近jg戒線舉兩幟,進入舉三幟,向城市而來舉四幟,接近城郊舉五幟。晚間則以火代幟。此外,各要道和關卡,還要設定3人一組的機動小隊,負責偵察和反間諜。這道三位一體的jg戒圈,會在敵軍進至城郊,即將圍城時撤回。
城上遠shè兵器shè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邊緣,在此範圍內的城外地物一律剷平,以掃清shè角和視線。
在距牆根10米外是護城壕。壕內有水就在水面下10厘米交錯埋插長短不一的竹刺。城門外的護城壕上會架設轉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支於壕沿的橫木,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
在護城壕後,有時會附加一道木籬或夯土的矮牆,稱為‘馮垣‘,後面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城壕範圍,配合城上守軍,以武器殺傷或柴草燻燒之。再向內,是寬25米的拒馬帶,主要用於阻礙敵軍雲梯接近。在守軍出入的地段,拒馬會淺埋成易於移動的狀態,並在城頂加以標誌。最後,在距牆25米以內,是5行高出地面05米的交錯尖木樁,兼有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
的功能。
接下去才是城牆(),這是攻入城池的最後屏障。當時城牆的高度已由chun秋的10-12米▔()▔[()]『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增至不遜後世的15米以上。
牆頂寬度足有7-10米,守軍可在上面自如的機動和戰鬥。延牆兩側有厚1米、高06-14米的女牆,其中外側女牆較高,開有外寬內窄的shè擊孔。除了城角建有永久xg的角樓外,戰時還要延牆添置大量臨時樓臺。每隔6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1米的觀察樓。每隔18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3米、用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樣,每隔180米,還豎有一堵3米高尖木樁連成的橫牆,平時開小門供穿行,敵軍登城後封閉作為路障。最後每隔360米,再建一座突出內側女牆46米的木樓,以備攻擊入城之敵。
牆根厚達20米,甚至40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會下沉。每隔約200米,由內向外挖掘,接近外側5-6寸時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門,留作突擊殺出之用。暗門內側還備有帶風箱的窯灶、柴草和障礙車,以備敵軍發現,從中殺入時,加以煙燻和堵塞通道。
城樓之下,城門洞內外側都設城門,門洞中部還有轆轤升降的懸門。三道門都設有活動shè孔。為了防禦火攻,除了在城樓中預備水罐水盆及長柄麻袋外,還用間隔16厘米、突出2-3厘米、交錯排列的圓頭木樁在門外側釘上厚泥,這種方法直到宋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