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第1/2頁)
孟冬十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附近的村子得了信,由里正,也就是關大郎帶頭,拉著米,馱著面,拿著鍋碗瓢盆、針線布料送了過來。
算是喬遷之禮,也是鄉鄰們的心意。
至此,北來村正式錄入了大寧縣的縣誌,成了本縣人口最多的一個村。
那些外來戶真真正正摘掉了「災民」的帽子,成了大寧縣北來村的村民。
儘管大夥守著不同的風俗,操著各異的口音,卻實實在在成了最親的鄰裡。
做完這一切,譚縣令才想起來,此事應該報與京城那位,哦,對了,安州的守官也要支會一聲。
寫摺子時,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如今,在這大寧地界,竟是隻知長安侯,而不知官家了。
葉凡也不急著蓋菌房了,眼下最要緊的就是把北來村的窯洞挖出來。
別看村裡有一千多人,卻以婦人、孩子為主,年輕力壯的早被李曜撬走了。
李曜對此也幫不上忙,他家的部曲要麼原籍河東,要麼自京城而來,根本沒住過窯洞,更不會挖。
關鍵時刻,還是關大郎站出來,領著附近幾個村的挖窩能手,選了宅基地,颳了崖面子,熱熱鬧鬧地幹了起來。
最好挖的要數「崖莊窯」,只要倚著山畔,利用崖勢,將崖面削平,往裡打通便可。
然而,大多數村民分到的宅基地並不臨崖,便商量著幾家合到一起,挖上一處「土坑窯」。
葉凡家住的就是土坑窯。
需得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然後將坑內四面削成豎直的崖面,再在四面崖上挖窯洞。
這是當地最常見的一種,挖起來也最費工夫。
北來村的村民心存感激,漢子們跟著挖土刨樹,婦人們便準備好米麵糧食,每頓飯都做得油水十足。
這天,葉凡到這邊轉悠,看見幾個婦人在村口架起大鍋,鍋上搭著個奇怪的架子,架子中間有一個箸籠模樣的圓桶,懸在鍋上。
鍋裡燒著滾開的水,蒸騰的熱氣燻得人臉色發紅。
一位婦人往圓筒裡塞了一團灰撲撲的麵團,繼而抓著架子上的把手重重一壓,底下竟冒出圓溜溜的麵條,拿薄刀片一抹,長長的麵條便落到了鍋中。
長長的麵條隨著滾水上下翻騰,過了片刻,另一人拿著一對長長的木筷子,一攪,一夾,灰褐色的面隨即落到了粗陶大碗裡。
第三人接過碗,即刻灑上蔥花、香芹、蘿蔔條,滾熱的油臊子往上一澆——
「咕咚」一聲,葉凡吞下一大口口水。
婦人們紛紛回頭,看見是他,既欣喜,又緊張。
「小郎君來嘍?」
「還木吃飯吧?」
「坐著麼,俺去給你打碗麵!」
葉凡很想客氣地推辭一下,然而,聞著那香出十里地的油臊子味,怎麼也挪不開腿。
有位年長些的婦人,想來是幾人中領頭的,笑盈盈地說:「昨個兒殺了兩頭羊,今日便熬了羊油,燉了蹄子,做出些油臊子,剛好煮幾碗餄餎面,給那些做活的兄弟們嘗嘗。」
說著,便把熱騰騰的麵碗塞到葉凡手裡。
葉凡挑起一筷子,就著蔥花水芹一起嚥下,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我從前吃過餄餎面,可沒這麼勁道。還帶著股說不上來的香味,就像面裡和了油似的。」
「小郎先前吃的許是冬麥壓的,發白,也軟。這是俺們那邊的做法,蕎麥、莜麥兩摻著,做出來就是這個樣兒。」
大半碗麵吃下去,葉凡才想起來這幾位婦人的來頭——正是最初被廖槨帶來應工的那幾個。
葉凡聽於嬸唸叨,她們都是從代州雁門縣來的,家裡的漢子打仗丟了性命,又趕上天災,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