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第1/2頁)
沈志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蘇聯的指摘,中國外交部雖然提出目前尚不宜公開表態進行駁斥,但認為,為了消除蘇方宣傳所造成的影響,有必要向有關人士吹吹風,由中方涉外人員在同國外左派和中間派人士的談話中澄清事實,說明:蘇聯在&ldo;莫斯科分裂會議&rdo;上&ldo;掀起了一個所謂中國阻撓蘇聯援越的謠言攻勢,煽動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來反對中國&rdo;。但謠言的影子只有18門高射炮和75挺高射機槍。中國認為這批武器空運不好,也無必要,建議陸運,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對越南需要,而且蘇聯同意給的軍事物資,中國無不全力以赴,予以協助。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關於這一點,越南同志知道,蘇聯同志也知道。事實總是推翻不了的。而蘇聯歪曲事實,誣衊中國阻撓他們援越,是一種預謀的反華行動。[21]
上述事件,從一個方面反映了60年代中後期中蘇兩國在援越行動上被動配合,雙方矛盾尖銳、衝突不斷的實際狀況。[22]
三、1964年5-6月陳毅接見赴越防空作戰專家組時對在場越方人士說,你們希望的沒來,不希望的來了,因為有政治問題。對於這條回憶材料,筆者後來曾再次詢問惲老。惲老認為,陳毅的意思是,越方以為周總理來接見,結果陳毅來了。但據筆者的分析,倘若如訪談錄中所言,周恩來是與專家組一起赴越的,[23]那麼陳毅的言外之意實際應是,越南希望中國支援作戰人員,而中國顧慮自己對越南問題的&ldo;過分熱心&rdo;[24]會加重越方的戒備心理,故此只派出了專家,沒有滿足越方的需求。畢竟,由於地緣政治、歷史、領土主權歸屬、邊界、華僑問題等因素的影響,中越之間始終隱含著某種程度的隔閡,而這條材料則表明,即便在雙方關係密切的時期,隔閡也不會完全消除。
隨著中蘇關係的分裂、敵對乃至對抗,中國從某種程度上要求越南服從自己的反蘇路線,而且態度強硬,這實際助長了越南對中國的離異傾向。[25]即如黎筍後來談到的:雖然越南能夠同時與中國和蘇聯進行聯絡,但是要達到這一目的很難,因為我們當時在很多事情上依賴中國。中國迫令我們與蘇聯疏遠關係。黎筍認為:如果蘇聯和中國不是相互爭吵的話,美國就不可能這樣猛烈地打擊我們。在中蘇雙方彼此對立的情況下,美國人就毫無顧忌了。如果中國人和蘇聯人彼此聯合的話,說不定美國人就不敢對我們動武了,不敢以這樣的方式進攻我們。越南、中國和蘇聯都幫助過寮國,美國很快就同寮國人簽訂了條約,他們不敢再派遣軍隊,而且還允許寮國人民革命黨參加政府,他們就不再和寮國人打仗了。[26]
特別是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中國調整對美政策,著手緩和與美國的關係時,越南方面的牴觸情緒愈益強烈,加之蘇聯的離間作用,中越之間的裂痕加深,越南最終投入了蘇聯的懷抱。中國與美國實現和解後開始聯合對抗蘇聯,越南則同蘇聯結盟共同對抗美國和中國。
事實上,在亞洲冷戰的框架中,參與其間的兩大同盟或集團分別以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強國為首,各自強調同盟或集團的共同利益。由此,在盟國內部大國、強國與小國、弱國的關係中,當以佔主導地位的大國為代表的盟國全域性利益與小國的區域性利益發生衝突時,前者往往要求後者服從全域性的、共同的利益,矛盾分歧相應而生。在小國、弱國不再認同這種盟國利益,或盟國中的主導國家發生角色變化後,這種區域性服從全域性的原則也即失去約束力,其結果便是盟國或集團的分裂、瓦解。就社會主義集團的情況而言,中蘇關係是這樣,中越關係實際也是如此。
總之,透過對中國援越防空作戰這例個案的互動式研究,筆者頗有收益。在這場充分調動思維,用檔案文獻對回憶材料提供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