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釣魚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裘生。 身高186,體重70公斤,頭髮濃密,帥的一匹。 科大生物學博士,校獎學金獲得者,幾乎是每個男生都夢寐以求的究極模板。 但這樣一位看似完美的人,卻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 他有口氣。 根據Uptodate的統計。 本土口臭的發病率大概有30%, 就是幾乎每3人中就有1人遭受口臭困擾。 只是多數情況下,我們自己久聞其臭,適應了這口臭的味兒所以沒啥感覺而已。 口氣的引發原因其實很簡單,說白了就兩種比較常見的誘因: 20%歸結於幽門螺桿菌,80%歸結於口腔中的微生物代謝。 其中後者便包含了大量之前提及過的奈瑟氏菌和厭氧鏈球菌等細菌。 實際上。 人類口腔裡的細菌數量種類繁多,常見的都約有5、600種。 其中有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 還有條件致病菌等等。 一般情況下。。 在正常健康人的每一克牙垢中,可以找出100億個細菌來。 這些細菌隨著唾液的分泌,會將殘存在牙縫中的食物殘渣分解成有機胺、氨氣、硫化物等等。 長期積累之下聞起來那個味兒喲..... 當然了。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情況: 就是一個人的直腸出了問題,導致一些排洩物的氣味直接反湧到了口腔。 這種情況是確實存在的,但得歸結到腸道疾病的併發症裡頭,不屬於平時所提到的口臭概念。 “老徐,30%的口臭發病率啊!” 實驗室內。 裘生雙手撐在臺前,身體前傾,表情激動中甚至帶著些許猙獰: “你想想全國...不,全球有多少人?如果能把這類新種微生物運用到臨床上,你的公司就能用兩隻腳走路了!” 作為一位口氣患者,裘生幾乎嘗試過市面上各種各樣的治療手段。 但無論是洗牙、漱口水還是大幾十甚至上百塊一條的牙膏,效果都不太理想。 倒不是說這些全都沒用,關鍵是它們持續的週期實在太短了。 以李施德林的漱口水為例。 這應該是目前口腔消殺裡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牌了, 客觀來說,漱完口感覺確實也還行。 但時間一長,口腔中就會再次出現那股味兒。 因此在看到實驗報告的一瞬間,裘生便意識到了這種菌株的價值: 與呲蟲林一樣, 這種菌株的發現,或許獲不了太高階別的獎項。 但它卻擁有著難以想象的商業價值! 而比起裘生的激動, 徐雲的心緒則要平靜許多,畢竟上輩子的閱歷在這兒: “你先冷靜點,老裘,眼下這八字還沒一撇呢。” “你也是搞科研的,應該知道從實驗室到普眾化商品有多困難。” “別的不說,植株的培育就是個大問題,另外就是成品的方向,是做牙膏、藥物還是藥水?” “方向不同,定位也就不同,難度也隨之變化。” “所以說到底還是得從長計議,俗話說得好,一口氣是吃不成耳根的。” 聽徐雲這麼一說,裘生倒也逐漸冷靜了下來。 其實吧。 他平時也不是個易燥易怒的性格,畢竟搞科研的性子都挺穩。 奈何他是個新種微生物的受眾群體,已經被口氣困擾的太久太久了,因此一時間便有些失態。 隨後他沉默片刻,對徐雲問道: “老徐,那你準備咋辦?” 徐雲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將自己的一卡通拍到了桌上,指著上頭的USTC道: “當然是搖人啦!” ........... 半個小時後。 生命科學大樓。 院長辦公室。 “什麼?一種新型的微生物?” 看著一臉鄭重其事的徐雲與裘生,田志剛疑惑的扶了扶自己黑色的框架眼鏡: “真核新種你直接投到《Fuy》不就好了,跑來找我幹啥?” 上輩子是微生物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 在生物學界,微生物新種的論文投遞其實是存在一定規範的。 例如細菌就投《IJSEM》,全名為《Iional JournalSystematid Evolutiy》,不能投其他雜誌。 真核的新種則是《Fuy》,這是一本中科院昆植所主辦的國際期刊。 在全球真菌學領域期刊中排名